沈若涵突然想起评估时江弈另一个人格的嘲讽:你们都一样,看的不是我的病,是我爸的支票本。
这句话像针一样刺进她的专业伦理观。
深夜的办公室里,沈若涵摊开江弈带来的画作。
在一幅题为《镜中迷宫》的油画里,无数破碎的镜面反射着不同的人脸,而在最中心的位置,一个戴着威尼斯假面的男人正透过镜片冷笑。
那眼神让她脊背发凉——与罗夏测试中突然切换人格时的眼神完全一致。
她想起初次评估时,江弈曾盯着墙上的时钟问: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
当时她以为只是普通的时间感知混乱,直到此刻才将所有碎片拼接:时钟滴答声强化的时间断裂感、画作中隐藏的面具意象。
这些线索共同指向一个被刻意掩埋的核心:人格解离往往是创伤的盾牌。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百叶窗在画纸上投下条纹阴影时,沈若涵在病历本上写下最终评估:建议启动结构化整合治疗。
但她知道,这个决定不仅关乎一个患者的康复,更将揭开隐藏在白大褂与捐赠支票背后的复杂真相——就像江弈画作里的面具,一旦开始剥落,露出的可能是连时间本身都无法愈合的裂痕。
第三章第二人格
第三次治疗室的空气仿佛被瞬间冻结。
前一刻还手指微颤、眼神柔和的江弈,突然表情僵硬如雕塑,瞳孔骤缩成冰棱,嘴角紧绷成直线。
我不是江弈,叫我江辰。
语音从温润的男中音转变为金属摩擦般的冷硬质感。
沈若涵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在诊疗笔记上迅速标注。
你和那些想修复我们的医生没什么不同。江辰的目光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剖开她潜意识中的救世主情结。
你大学时弄丢的那支绝版钢笔,我在跳蚤市场看到过。他突然轻笑,刻着你学号缩写的那支。
沈若涵的呼吸停滞了半秒。
这个细节她从未告诉任何人。
治疗结束后林护士带来的消息,将人格冲突与记忆障碍的关联具象化:江弈昨晚有自残行为,但对过程毫无记忆。
沈若涵想起美国患者宝拉的案例——15个人格里,保护型人格能通过细微表情变化预判他人意图。
江辰的敌意攻击如手术刀般剖开传统治疗的桎梏。
沈若涵在诊疗日志中写道:若将人格比作独立的神经系统模块,强行拆除不如优化协作机制。
当她在病历本上写下尝试人格合作疗法时,窗外的阳光恰好落在强迫融合四个字上,仿佛为传统治疗框架画上了一道裂痕。
这道裂痕中透出的,不仅是治疗理念的革新,更是她作为临床心理学家突破自身防御的开始。
而治疗室门外,林护士手中那份标注自残记忆缺失的护理记录,已悄然为信任危机埋下伏笔。
第四章越界画作
治疗室的窗外,灰色天空像一块浸了水的棉絮,沉沉压在城市上空。
沈若涵将视线从窗外收回,落在桌角那幅未装裱的画纸上——江弈今天刚完成的《守护天使》。
画中人物穿着米白色大褂,发丝被柔和的暖黄色光晕包裹,眉眼间的温柔与她自己惊人地相似。
但当目光移向背景,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构成了细密的破碎镜面纹理,裂痕从画布边缘蔓延至天使的羽翼根部,像一道未愈合的伤疤。
沈若涵的指尖划过画中天使的轮廓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督导的回复简洁得近乎冷漠:坚守边界是治疗师的第一职责。
她起身从书柜抽出那本蓝皮《伦理守则》,指尖在与病人无身体接触治疗室外无任何关系的条款上来回摩挲。
作为临床心理师,她清楚移情与反移情是治疗过程的常见现象。
但当江弈将蜡笔递到她手中说只有你能看懂我的画时,那种被全然信任的震颤,早已越过职业伦理的安全线。
沈医生。低沉的男声突然从门口传来。
江辰斜倚在门框上,白衬衫领口松开两颗扣子,与治疗中那个沉默的少年判若两人。
他侧身让林护士经过,右手不经意擦过沈若涵的手背,温度灼热得像烙铁。
你以为你能救他?他的气息带着薄荷烟的味道,还是想满足自己的英雄情结?
林护士的脚步声在走廊尽头消失后,沈若涵才发现自己的指节已攥得发白。
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肢体接触,像一张细密的网,正缓慢收紧。
她想起伦理守则里的另一句话:治疗师的情感卷入,可能成为患者最危险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