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起伦理守则里的另一句话:治疗师的情感卷入,可能成为患者最危险的依赖。
此刻,这句话正像窗外的雨丝,冰冷地缠绕在她的心脏上。
第五章信任崩塌
沈若涵重返工作岗位后,江辰的场外操纵已形成精密罗网。
他不再满足于治疗室内的交锋,而是通过一系列侵入性手段瓦解其专业边界——在她常去的咖啡馆制造偶遇,在医院走廊恰巧同行,甚至匿名送出一支钢笔。
那是沈若涵大学时期不慎丢失的绝版款式,笔帽内侧还刻着她当年的学号缩写。
昂贵礼物与刻意接近很快在医院发酵为闲话。
更致命的是,一封指控她与患者存在不正当关系的匿名投诉信被递交至伦理委员会。
以保守著称的魏明远院长公开表示需严肃核查医疗伦理。
负责约谈的赵宇恒虽对沈若涵持同情态度,却不得不按流程出示投诉信副本:伦理委员会收到三份匿名证词,均称目睹你与江辰在非治疗时段单独相处。
沈若涵指尖攥紧文件夹边缘,意识到这是江辰的精准打击——利用心理治疗中最脆弱的信任基础,彻底摧毁她的职业声誉。
治疗室最终成为心理决战的修罗场。
当沈若涵试图重启治疗流程时,江辰突然前倾身体,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刀:
那个自杀的女孩,你现在还会梦见她吗?
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沈若涵尘封的记忆闸门——大学实习期因经验不足误诊,导致重度抑郁患者跳楼身亡的往事。
生理反应先于意识爆发:她指尖骤然冰凉,呼吸频率飙升至急促的浅喘,放在膝头的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
单向玻璃外的光线在她眼中折射出扭曲的光斑,那面象征观察与保护的玻璃,此刻却变成囚禁她的牢笼。
你到底想怎样?沈若涵的声音破碎在齿间,专业面具彻底碎裂。
江辰嘴角勾起冰冷的弧度:离开江弈,这是唯一的警告。
保护者的爱,有时比仇恨更具毁灭性。
第六章阁楼秘辛
沈若涵推开江弈童年老宅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时,一股混杂着霉变与尘埃的气味扑面而来。
墙面斑驳处隐约可见深浅不一的凹陷,邻居张婆婆颤巍巍指向二楼:那是江弈他爸的杰作,半夜常听见摔东西的动静,孩子被锁在阁楼哭到天亮是常事。
阳光透过阁楼窗户的碎镜片,在地板上投下蛛网般的裂痕——这景象与江弈素描本里那幅《囚鸟》的破碎光影惊人重合。
当沈若涵在市立医院的康复中心找到苏婉仪时,这位始终以珍珠项链和得体套装示人的女士,正对着窗外枯树发呆。
她无名指上的戒痕比项链更刺眼,那是常年佩戴婚戒留下的印记,即便在丈夫自杀十年后仍未消退。
他总说我不干净。苏婉仪的声音突然颤抖,优雅的面具寸寸龟裂。
那天江弈放学早,撞见他爸用扳手砸死了……砸死了我的朋友。
她突然抓住沈若涵的手腕,珍珠耳环在颤抖中碰撞出细碎声响:我擦掉了他指甲缝里的血,告诉他爸爸只是睡着了。
我把他送出国,以为距离能埋葬一切——可创伤会自己长出根须。
邻居的证词与医学记录形成残酷互文:社区诊所的就诊档案显示,苏婉仪在江弈8-10岁间因意外烫伤摔伤就诊达17次;而江弈出国前的心理评估报告中,持续性噩梦分离性失神等描述被刻意用墨点覆盖。
这些碎片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的真相——极端童年创伤是人格分裂的温床。
正如那幅《镜中迷宫》的油画里,无数破碎的镜面反射着不同的人脸,而在最中心的位置,一个戴着威尼斯假面的男人正透过镜片冷笑。
当苏婉仪得知治疗计划时,突然从手袋里摸出一枚生锈的黄铜钥匙:这是阁楼的钥匙,他以前总在里面藏画。
钥匙齿痕里还嵌着十年前的木屑。
沈若涵轻轻转动,仿佛能听见某个被遗忘的午后,少年用碎镜片拼凑天空的声音。
创伤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在等待被拼凑的时刻。
第七章空椅对峙
沈若涵推开积灰的木门时,废弃治疗室的空气里飘浮着尘埃与消毒水混合的味道。
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在墙角投下菱形光斑,正照在那张覆盖着防尘布的空椅上——这是她为江辰的人格对话治疗准备的关键道具。
现在,江辰,你可以坐在这把椅子上,告诉江弈你看到了什么。她的声音刻意放轻。
监测仪器的数据流在旧电脑屏幕上跳动,当江辰人格开始向江弈切换时,心率曲线从基线的80次分钟骤然攀升至120次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