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室的冷光灯在江弈瞳孔里折射出异样光斑。
当这位温文尔雅的画家递来素描时,沈若涵未曾察觉他始终避开房间里的所有反光面。
画纸上蛛网般的裂痕中,一双空洞眼睛正透过纸面凝视
——直到她翻转画纸,发现炭笔写就的警告:
小心镜子里的人。
挂钟突然咔嗒轻响,穿衣镜里的江弈倒影,似乎比本人慢了半拍才转身。
第一章素描警告
沈若涵的办公室永远维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秩序。
窗台上的绿萝沿着白色陶瓷盆壁垂落,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烫金书脊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桌角的年度杰出临床医师水晶奖杯折射出冷冽的光,这是心灵港湾精神卫生中心对她的最高认可。
当魏明远院长轻叩门扉,将一份标注特殊病例的档案放在她面前时,杯中的倒影恰好微微震颤。
江弈,著名画家,因情绪不稳定入院。院长的声音压得很低,家属提到他有暴力倾向,但初步评估时表现得。。。很温和。
沈若涵翻开档案,照片上的男人眉眼清隽,嘴角噙着恰到好处的微笑,与传闻中砸毁画廊作品的疯子判若两人。
治疗室的冷光灯落在江弈脸上时,她才意识到这种温和背后的诡异——他的眼神像两潭深不见底的古井,所有情绪都经过精密计算,包括递来素描时指尖的温度。
画纸上是一面布满蛛网状裂痕的镜子,镜面外的轮廓模糊难辨,唯有镜中一双空洞的眼睛直视观者。
沈若涵的指尖拂过纸面,能感受到铅笔线条下压抑的颤抖。
沈医生觉得。。。我画的是什么?江弈的声音温润如玉,与档案里记录的咆哮攻击症状形成强烈反差。
沈若涵正准备回应,对方突然前倾身体,瞳孔里的温和瞬间被陌生的锐利取代。嘴角勾起一个她从未在职业训练中见过的冷笑。
期待我们下次见面。尾音的上挑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完全不属于眼前这个温文尔雅的画家。
治疗室的挂钟在此时发出咔嗒轻响,冷光恰好掠过墙角的穿衣镜。
沈若涵瞥见镜中的自己脸色苍白,而江弈的倒影似乎比本人慢了半拍才转身离开。
回到办公室,她才发现那幅素描的背面用炭笔写着一行截然不同的笔迹——力道粗粝,墨色渗纸:
小心镜子里的人。
窗外的天色不知何时暗了下来,沈若涵将素描摊在办公桌上。台灯的光晕在裂痕处形成扭曲的光斑。
她想起江弈最后那个眼神,突然意识到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方始终避免直视房间里的任何反光面。
而此刻,奖杯底座的镜面倒影里,似乎有个模糊的影子正隔着玻璃与她对视,嘴角同样噙着那抹陌生的冷笑。
第二章墨迹惊魂
治疗室的时钟正以恒定频率滴答作响,秒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像在切割时间的连续性。
沈若涵将罗夏墨迹测试卡片缓缓推到江弈面前时,注意到他放在膝头的手指突然蜷缩。
请描述你看到了什么。她的声音保持着平稳,但内心已因对方前三次评估中反复出现的记忆断片而警觉。
江弈最初的反应带着艺术评论般的优雅:这张像对称的蝴蝶,翅膀边缘的灰度变化暗示某种平衡。。。
他的语调温和,指尖轻轻摩挲卡片边缘。
但当卡片翻到第七张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手指在桌面上划出刺耳的刮擦声。
别装了,沈医生。声音里的冷笑与初次会面时如出一辙。
你大学时在解剖楼后的梧桐树下哭了整整三小时,就因为导师说你缺乏共情能力——这种程度的创伤,也配来分析我?
沈若涵的笔顿在病历本上,墨水晕开一个小小的黑点。
她从未向患者透露过这段往事。
脑成像结果在次日清晨送达邮箱。影像报告显示,江弈的大脑边缘系统呈现异常激活状态,前额叶代谢活动较基线水平下降。
但真正让她停驻目光的,是报告末尾的一行小字: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鉴别需谨慎:患者存在明确的独立人格状态,非单纯身份混乱。
沈医生,方便来我办公室一趟吗?魏明远院长的电话打断了她的思绪。
当她坐在院长办公桌前,看着对面人将一份捐赠名单推过来时,终于理解了这通召见的深意——江弈的父亲江振宏,正是这家私立精神卫生中心近三年最大的资金捐赠者。
治疗方案需要多学科会诊后再定。魏明远的手指在名单上轻叩,尤其是人格整合疗法,风险太高。
沈若涵突然想起评估时江弈另一个人格的嘲讽:你们都一样,看的不是我的病,是我爸的支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