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

思路客>替身她罢工后白月光慌了 > 第一章(第6页)

第一章(第6页)

后台的私信里,开始出现一些询价的消息。问我手里有没有老墨出让,或者能不能定制砚台。

机会来了。

我没急着回复。而是更用心地准备每一次直播。除了磨墨,我开始系统地介绍不同产地的砚石特点——端石的温润,歙石的锋芒,洮河的碧绿。讲墨的工艺,松烟的沉静,油烟的亮泽。展示不同墨锭磨出的墨色差异。

我拿出了一块珍藏的、我爸早年刻的一方小歙砚。石质偏硬,发墨快,锋芒内敛。刻的是岁寒三友。

这方小砚,适合写小楷。我把玩着,对着镜头说,锋芒藏得好,下笔才不飘。

弹幕:

哇!这个好看!

姐姐懂好多!感觉像在上传统文化课!

卖吗卖吗

求同款!

这块不卖。我把它放回盒子,不过,可以订。我顿了顿,终于说出了早就想好的话,有真心喜欢,想订砚台或者老墨的朋友,后台私信我吧。只接有缘人。价格不便宜,工期也长,想清楚。

这就像打开了闸门。

后台的私信,从吃瓜看戏,瞬间变成了雪花般的订单咨询。大部分是凑热闹的,问两句就没下文。但也有少数,问得很专业,很认真。我从中筛选。不接急单,不接只想装点门面的。只接那些真的懂一点,或者真心想了解、愿意等的。

我租下了古玩城角落里一个很小的铺面。位置偏,租金便宜。门头很简单,一块原木招牌,三个手刻的大字:

自砚堂。

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店里就一张大木案,靠墙几排架子。摆着我爸留下的几方老砚(非卖品),一些我这些年自己淘的、品质不错的砚台胚料,还有各种墨锭。最多的,还是我的工具。刻刀,砂纸,磨石。

开业那天,没放鞭炮,没搞仪式。我在店里开了直播。镜头扫过空荡简单的店铺,最后落在我拿着刻刀,对着一块灰扑扑的端石胚料上。

新地方。我对着镜头说了一句,然后低下头,开始凿第一刀。石屑飞溅。

弹幕:

哇!姐姐开店了!恭喜!

自砚堂!名字好棒!

终于有根据地了!

这是在刻砚台吗现场直播

看着好解压……

我不再是只磨墨。我开始直播刻砚台。从选料,设计,到粗胚,细凿,打磨。过程枯燥,漫长,有时一个步骤要重复几个小时。石粉沾满头发和衣服。手上很快磨出了新茧。

直播间的人数,从爆炸性的高峰,慢慢回落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几万人变成几千人,最后稳定在几百、上千左右。走掉了大部分看热闹的,留下的,是真正喜欢看这个过程,或者对文房、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

有人嫌慢,走了。有人抱怨没爆点。也有人安静地看着,偶尔发条弹幕:姐姐手真稳。这一刀下去,山石的轮廓就出来了。磨砂纸的声音好治愈。

我开始在直播间接定制。当着所有人的面,和筛选过的顾客沟通需求。是想要偏实用的发墨快,还是偏赏玩的雕工细写字多还是画画多预算多少

价格明码标出。砚台胚料本身的成本,加上我预估的工时。工时费按天算,一天八百。一块砚台,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两个月。算下来,最便宜的一方素工实用砚,也要近万。精雕细琢的,几万十几万都有可能。

弹幕哗然。

这么贵抢钱啊!

一天八百姐姐你比程序员还贵!

打扰了,是我不配。

手工的啊!还是老坑料!懂不懂行这价格很良心了好吗!

纯手工雕刻,这工时费不算高。关键是料子要好。

我不管弹幕。只跟顾客沟通。接,就付三成定金。签电子协议。不接急单,工期提前说好。中途想看进度,随时来直播间看直播刻。刻坏了,料子废了,定金全退,我认赔。

条件苛刻。但真有人下单。

第一个顾客,是个外省的中年男人。头像是个毛笔字静。他私信很简短:订一方素工抄经砚,端石,老坑,发墨要细润。尺寸:一掌可握。不急,按您的节奏来。

我报了价,说了工期可能两三个月。他二话没说,打了定金。

第二个,是个年轻姑娘。想送导师生日礼物。导师是书法名家。她想要一方有竹节意向的砚台。预算不高,但对石质有要求。我挑了一块品质中上、带天然青花的歙石胚料给她。设计图沟通了几次。也成了。

第三个,第四个……

小小的自砚堂,开始有了人气。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我独自刻石头的声音。但后台的订单,慢慢排到了几个月后。收入不算暴富,但足够支撑这个小店,养活我自己,还有余力去淘更好的料子。

生活被石屑、墨香、刻刀摩擦石头的沙沙声填满。简单,充实。手上的茧越来越厚,心却越来越稳。偶尔深夜刻累了,抬头看看窗外老城区的灯火,再没有那种漂浮无根的感觉。

江逾白和许清雅,像消失在了我的世界里。那场风波过后,再没有任何消息。仿佛从未出现过。只有网络上的八卦还在零星流传,说许家彻底得罪了江家,生意一落千丈。说许清雅被送出了国,不知所踪。说江逾白沉寂了一段时间,最近似乎又开始活跃,但身边再没有固定的女伴。

这些都与我无关了。

这天下午,我正在店里打磨一方刚刻好粗胚的洮河砚。绿石如波,我打算刻一叶扁舟。手机响了。是个陌生本地号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