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汉走到林默身边站定:我是这节车厢的乘客,当然关我的事。他环顾四周,再说了,从上车开始,你们家孩子的吵闹声全车厢都听得见。这位小兄弟已经够忍让了。
就是!一位中年女乘客忍不住开口,我家孩子也在车上,怎么就能安安静静看书?
公共场合不约束孩子,还有理了?另一个年轻女孩也加入声援。
局势瞬间逆转。原本沉默的乘客们纷纷表达不满,七嘴八舌地指责起这一家三口。男孩似乎被这场面吓到了,哇地哭了起来。
哭什么哭!母亲慌乱地安抚孩子,同时对众人怒目而视,你们合起伙来欺负我们一家是吧?我要投诉!
投诉?好啊!壮汉冷笑一声,掏出手机,我正好录了视频,看看乘警来了会怎么处理。
听到乘警二字,夫妻俩脸色变了。父亲拽了拽妻子的衣袖:算了,别跟这些人一般见识。
怎么能算了?妻子不依不饶,他们——
闭嘴吧!丈夫突然吼道,还嫌不够丢人吗?
车厢里一片寂静,只有男孩抽泣的声音。乘务员闻讯赶来,看到这一幕也愣住了。
发生什么事了?她小心翼翼地问。
壮汉上前一步:这一家三口从上车就扰乱车厢秩序,这位同学多次礼貌提醒反被辱骂威胁。我建议请乘警来处理,调取监控,看看谁是谁非。
乘务员点点头:我已经通知乘警了,请大家回到各自座位。
林默长舒一口气,向壮汉投去感激的目光。后者拍拍他的肩:小伙子,做得对。有些人不教训就不长记性。
前座的一家三口此刻如坐针毡,父亲不停地看表,母亲则低声训斥着仍在抽泣的孩子。整个车厢的氛围变得微妙起来,乘客们交头接耳,不时投来鄙夷的目光。
林默坐回座位,发现自己的手还在微微发抖。不是害怕,而是愤怒过后的余震。他没想到一次普通的动车之旅会演变成这样,更没想到沉默的大多数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
乘警的脚步声从车厢连接处传来。林默知道,这件事远未结束。
乘警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肩章上的银星在车厢灯光下微微发亮。他皱着眉头扫视了一圈,目光最终落在林默和前座那对夫妻身上。
怎么回事?谁报的警?乘警的声音不高,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壮汉上前一步:是我建议叫乘警的。这一家子从上车就闹个不停,这位学生提醒了好几次,反被威胁。
胡说八道!孩子父亲猛地站起来,脸红脖子粗,明明是他先吼我儿子的!我儿子才七岁,被吓得现在还在哭!
乘警抬手示意双方安静:一个一个说。他转向林默,小伙子,你先说说情况。
林默深吸一口气,尽量客观地描述了从上車开始,孩子如何持续踢椅背、尖叫、扔垃圾,以及他多次礼貌提醒却被无视的过程。说到最后,他的声音微微发颤:我不是不能理解孩子好动,但他们作为家长,至少应该管一管吧?
你放屁!孩子母亲突然尖声打断,我儿子哪有那么闹?小孩子活泼点怎么了?你这种没生过孩子的人懂什么?
乘警皱眉:这位女士,请控制情绪。现在是我在了解情况。
壮汉突然掏出手机:我这里有视频,从他们上车开始录的,大概有二十分钟。他点开视频,孩子刺耳的尖叫声和持续踢打椅背的声音清晰可闻。
周围乘客纷纷点头附和:是啊,吵了一路了。
我家孩子都被吵醒了。
公共场合这样确实不合适。
视频播放到林默第一次礼貌提醒的片段时,孩子母亲那句你这么大个人了,跟个孩子计较什么?清晰地传了出来。她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乘警看完视频,表情严肃起来:这位女士,公共交通工具上,家长有责任管束自己的孩子。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七十七条,扰乱铁路运输秩序的行为是可以处罚的。
处罚?孩子父亲声音突然高了八度,我儿子才七岁!你们铁路局还要处罚小孩?
不是处罚孩子,是处罚监护人。乘警纠正道,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吗?
这句话像一记耳光,让夫妻俩同时僵住了。车厢里响起几声轻笑,随即又迅速安静下来。
现在有两条路。乘警竖起两根手指,一是你们向这位同学和其他受影响乘客道歉,并保证剩余旅程保持安静;二是跟我去警务室做进一步处理,到站后移交给车站派出所。
夫妻俩交换了一个眼神。母亲低头看了看还在抽泣的儿子,终于不情不愿地开口:。。。对不起,行了吧?
这敷衍的态度让周围乘客又是一阵骚动。壮汉冷笑一声:道歉是这么道的?你们家孩子打扰了全车厢的人,就这么轻飘飘一句对不起?
那你想怎样?孩子父亲咬牙切齿地问。
不是我想怎样。壮汉环顾四周,大家说,这样的道歉能接受吗?
不能!几个声音同时响起。
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女士站起来:我是小学老师。说实话,你们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七岁已经能理解基本规则了,你们这样纵容,将来害的是孩子自己。
就是,另一个年轻女孩插话,我侄子五岁都知道公共场合不能大吵大闹。
众人的批评像潮水般涌来,夫妻俩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压力,哭得更大声了。
好了!乘警提高声音控制场面,这样吧,你们一家三口跟我到车厢连接处去,我们单独谈谈。其他乘客请回到各自座位。
林默长舒一口气坐回座位,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壮汉在他旁边空位坐下,伸出手:程勇,健身教练。
林默,南大社会学系。林默握住那只布满茧子的大手,刚才真的太感谢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