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耳热之际,之前个人之间那点不愉快早就烟消云散,只剩下男人之间不打不相识的豪气。
接下来的日子,王卫国彻底过上了清闲的生活。
山里的野猪被他收拾得差不多了,各厂暂时不缺肉。
他也乐得清静,正好养养上次留下的伤,恢复元气。
每天,他不再进山,而是慢悠悠地赶着牛车,帮着村里几户缺劳力的人家去河边拉水,日子过得平淡而惬意。
这天,他刚拉完水回到村口,就看到村里的大槐树下围了一大群人,大队长正陪着几个穿着蓝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陌生人说着什么,气氛异常热烈。
“卫国,快来快来!”
大队长眼尖,看到他立刻招手。
王卫国把牛车停好,走了过去,好奇地问。
“叔,这是咋了?这么热闹。”
“大好事!”
大队长满面红光,指着那几个陌生人,激动地说道。
“供电局的同志!来给咱们村拉电网了!”
“拉电?”
这话一出,不光是王卫国,周围的村民们也都沸腾了。
“真的假的?咱们村也要有电灯了?”
“俺的娘哎,以后晚上纳鞋底,再也不用凑着煤油灯熏眼睛了!”
村里人是真的兴奋了,早就羡慕隔壁几个大队晚上亮起的那一片光亮,现在终于轮到自己村了。
王卫国心里也涌起一阵喜悦。
晚上那昏暗的煤油灯,烟熏火燎不说,光线还差,干点啥都不方便。
他比村里任何人都清楚,电,对一个村庄未来的改变有多么巨大。
虽然这年头的农村电网,主要功能就是照明,但也足够让人激动了。
供电局的同志被村民们的热情包围,一个看起来是负责人的中年男人笑着解释道。
“大家静一静,咱们这次来,就是做前期勘测的。电费是按‘包灯制’收,一个灯泡一个月一毛五,咱们推荐大家用十五瓦的,够亮堂,也省钱。”
一个月一毛五,对现在的农村家庭来说,咬咬牙也能承受。
一想到能用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电灯,这点钱花得值!
接下来的半个月,整个沈家村都沉浸在一种建设家园的火热氛围里。
供电局的技术员负责指导,村里的壮劳力们则成了主力军。
挖坑、立杆、架线……
一根根涂着沥青的木头电线杆,在村民们的汗水和号子声中,从村头立到了村尾。
电线拉好的那天,村里的供销社差点被挤爆了,灯泡、灯头、电线,成了最抢手的商品。
王卫国也买回来三个十五瓦的灯泡,动作麻利地在正屋和两个房间里都接好了线。
他特意给每个灯头都做了一个简易的拉线开关,这在当时还是个稀罕玩意儿。
傍晚,当村里的大喇叭通知统一送电时,几乎全村的人都跑出了家门,仰着头,屏息以待。
随着远处变电站一声轻微的“嗡”响,刹那间,一盏、两盏、成片的灯光,在沈家村的夜幕中次第亮起。
那温暖的、明亮的黄色光芒,驱散了千百年来的黑暗,也照亮了每一张充满惊奇与喜悦的脸。
“亮了!亮了!”
孩子们在灯光下欢呼雀跃,大人们则激动得眼眶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