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议,王卫国举双手赞成。
钱放在手里会贬值,只有粮食,才是这年头最硬的通货。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家家户户都紧张起来。
除了赵家村,附近几个村子因为之前跟着王卫国卖野菜、抓泥鳅,手里多少都攒了点钱。
一听这消息,都坐不住了,纷纷拿出积蓄,跟着连山大队一起去镇上的粮站买粮。
一时间,通往镇上的路上,都是拉着板车、推着独轮车的村民。
连山大队去得最及时,村里那八百块钱,加上各家各户凑的钱,浩浩荡荡地把粮站里剩下的粮食扫荡一空。
等后面其他村子的人赶到时,粮站的仓库已经空了。
“没粮了!一个米粒子儿都没了!”
粮站的工作人员两手一摊,爱莫能助。
买到粮食的村子喜气洋洋,没买到的捶胸顿足。
赵家村的人,只能干瞪眼。
他们现在手里空空如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家一袋一袋地往回扛粮食。
恐慌,像瘟疫一样在赵家村蔓延。
村里的存粮本就不多,家家户户都开始节衣缩食,一天三顿改成两顿,稀饭稀得能照出人影。
可地里的活却一点不能少。
天旱,得从河里拉水浇地,都是重体力活。
因为吃不饱,赵家村的人干活有气无力,进度明显比其他村慢了一大截。
一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里都透着一股绝望。
王卫国站在沈家村的地头,远远地看着赵家村那边拉水的队伍,心里说不出的舒坦。
这不是幸灾乐祸,而是一种因果循环的快意。
当初他们是怎么把自己挤兑走的,现在就有多狼狈。
如今,赵家村的人肠子都悔青了。
他们不止一次地在背后议论,要是当初没把王卫国逼走,现在他们村的日子肯定比沈家村还好过。
看看人家沈家村,自从王卫国去了,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不仅吃穿不愁,现在还屯了这么多粮食,熬过这个灾年不成问题。
更让他们眼红的是王卫国的地位。
现在大队部那帮干部,哪个见了他不是客客气气的?
上次打架的事,派出所的同志都亲自上门给他撑腰。
这种待遇,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这世上,从来都没有后悔药可吃。
赵家村的悔恨,并不能变成粮食。
沈家村这边,日子还得照样过。
没过几天,大队部下了新通知。
各村养的猪,该出栏了,统一拉到县里的肉联厂去卖。
这是集体产业,每个村都有养猪的任务指标。
猪卖了,才能换回钱和票,再去抓新的猪仔回来继续养。
这可是村集体账上的一笔大收入。
沈红星不敢怠慢,立马召集了村里的青壮劳力。
沈家村今年养了二十五头猪,一个个膘肥体壮,油光水滑。
这都是生产队长沈建军和几个饲养员大半年的心血。
卖猪这天,村里热闹得跟过节似的。
青壮们用粗麻绳给猪套上嚼子,几个人拽一头,吆喝着,连拖带拽地往村口赶。
猪不乐意,哼哼唧唧地叫唤,满地乱拱。
一时间,整个村子都回荡着猪的嚎叫和人的笑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