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的眼前已经开始发黑,世界在旋转。极限了!身体在疯狂报警!放弃吧……一个声音在诱惑。不!父亲冰冷的墓碑在脑中闪过!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眼睛!她喉咙里发出一声如同濒死野兽般的低吼,不是用腿,而是用尽灵魂最后的力量在驱动这具残破的躯壳!她猛地调整了最后的呼吸节奏,身体前倾的角度达到了一个近乎极限的临界值,双脚蹬地的爆发力瞬间提升!她的速度,在最后一百米,竟然不可思议地再次提升了一线!
终点线!
王铁梅踉跄着率先冲过,双手撑住膝盖,大口喘着粗气,汗如雨下。下一秒,林薇的身影紧跟着冲过终点!她没有立刻停下,而是凭借着巨大的惯性,又向前冲了十几米,才如同断了线的木偶般,重重地扑倒在冰冷的煤渣地上!汗水瞬间浸湿了她身下的一小片地面。
整个训练场,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新兵,包括班长周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那个扑倒在地、仿佛已经昏死过去的瘦小身影。又看看计时器上最终的成绩——林薇,只比体能拔尖的王铁梅,慢了不到十五秒!排名,全连前五!
我……操……一个新兵喃喃地爆了句粗口,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王铁梅喘着粗气,直起身,看着地上那个仿佛没有生息的林薇,脸上再没有一丝一毫的轻蔑,只剩下极致的震撼和一种见了鬼般的骇然。她刚才,是和一个什么样的怪物在较量
周强第一个反应过来,一个箭步冲上去,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林薇翻过来:林薇!林薇!怎么样能说话吗他的声音带着急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
林薇的胸膛剧烈起伏,每一次吸气都伴随着尖锐的疼痛。她艰难地睁开被汗水糊住的眼睛,视野模糊,只能看到班长焦急的脸在晃动。她张了张嘴,喉咙里全是血腥味,却发不出声音。
卫生员!快!担架!周强大吼。
林薇艰难地抬起一只手,用尽全身力气,极其缓慢但无比坚定地……摇了摇。她的目光,越过班长焦急的脸,投向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投向那片埋葬着父亲的西北戈壁深处。那眼神,疲惫到了极点,却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这具身体太弱了。但她的意志,她的智慧,已经在这片淬炼钢铁的军营里,第一次,发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屈的咆哮!
**第三章
凌云:代码铸剑,军校锋芒**
一年后。西京陆军指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实验室。
厚重的窗帘隔绝了窗外初冬午后的阳光,只有几排电脑屏幕闪烁着幽幽的蓝光,映照着几张年轻而专注的面孔。空气中弥漫着主机风扇的低鸣、敲击键盘的清脆声响,还有淡淡的松香焊锡膏气味。这是学院新组建的雏鹰科研小组,成员都是各系选拔出来的尖子生。此刻,他们正围绕着一个简陋的、金属骨骼裸露在外的下肢支撑结构——雏形单兵外骨骼的测试样机,进行着紧张的数据采集和调试。
动力输出还是不稳定!关节C点扭矩波动超过阈值了!
电池!这该死的镍氢电池组又过热报警了!续航根本达不到设计要求!
传感延迟!动作捕捉和伺服响应之间有明显的滞后!这样上了战场就是活靶子!
抱怨和焦躁的低语在实验室里弥漫。项目陷入了瓶颈。这个凝聚了小组数月心血、寄托了无数期望的雏形,在核心的动力、能源、控制三大环节上,都暴露出了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组长,一个戴着厚厚眼镜、头发乱糟糟的大四学长张涛,狠狠抓了抓头发,看着屏幕上不断报错的红色警示框,眼神里充满了挫败。
物理极限……材料学限制……控制算法……他颓然地靠在椅背上,喃喃自语,我们……是不是太异想天开了
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林薇走了进来。她穿着合体的学员常服,身姿挺拔,肩章上的一杠一星(少尉学员衔)在屏幕微光下反射着冷硬的金属光泽。一年的军校淬炼,洗去了她身上最后一丝少女的柔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如同出鞘利剑般的锐利和沉稳。她的目光扫过实验室里垂头丧气的众人,最后落在那台趴窝的铁架子上。
学长,数据给我看看。林薇的声音很平静,没有多余的客套。
张涛愣了一下,对这个低年级学妹的直接有些意外。林薇在新兵连的五公里传奇和后来在文化课、军事理论课上的恐怖表现(尤其是数学和物理,简直碾压同级),在学院里早已传开,但涉及到这种尖端项目……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指了指自己面前的主控电脑屏幕。上面复杂的波形图、参数表和密密麻麻的报错信息,足以让外行头晕目眩。
林薇拉过一张椅子坐下,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精密的扫描仪,快速掠过那些跳动的数据和曲线。她的手指在键盘上轻盈地敲击了几下,调出核心的控制算法源代码和底层动力模型。屏幕的蓝光映在她专注的侧脸上,勾勒出冷静而睿智的轮廓。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实验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机器风扇的低鸣。其他人或坐或站,目光都聚焦在这个传奇的学妹身上,带着怀疑,也带着一丝渺茫的期待。
突然,林薇敲击键盘的手指停了下来。她的目光锁定在动力输出模型的一段核心代码上,眉头微微蹙起。
找到了。她轻轻吐出三个字,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
什么张涛猛地凑过来。
问题在这里。林薇指着屏幕上几行晦涩的代码,你们的关节扭矩分配模型,是基于经典刚体力学推导的静态负载算法。它假设地面反作用力恒定,忽略了人体运动时重心动态偏移、肌肉协同发力产生的复杂生物力学反馈。她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术语都精准而犀利,在快速机动、复杂地形下,这种算法会导致伺服系统持续进行剧烈、无效的过补偿,白白浪费能量,加剧电池消耗,同时造成关节冲击和延迟。
她顿了顿,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调出一个全新的、结构复杂得多的算法框架草图,快速敲入几行核心公式。试试这个。引入基于肌电信号模拟和实时地形预测的自适应动态补偿算法。它能根据动作意图和地面反馈,动态调整各关节扭矩输出比例和响应速度。核心在这里——她指向屏幕上几行如同天书般的数学表达式,这个非线性状态观测器,结合卡尔曼滤波,能更精准地预测重心变化和负载需求。
张涛和几个围过来的高年级学员,眼睛越瞪越大。林薇口中吐出的每一个概念、她随手写下的那些公式,都远远超出了他们当前教材的范畴,甚至触及了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这真的只是一个刚结束大一基础课的大一学员!
可……可这算法复杂度……一个学员看着那繁复的框架,倒吸一口凉气。
执行效率是关键。林薇手指不停,飞快地在另一个窗口敲击着,用并行计算优化核心模块,硬件层面,我建议替换掉现在这颗老旧的DSP芯片,她报出一个极其冷门的、刚刚在国外专业期刊上露过面的新型军用级芯片型号,它的浮点运算能力和实时性,能支撑这个算法。
她又调出能源系统的设计图,手指点向那笨重的镍氢电池组:能源是死结。镍氢电池能量密度太低。换方案。语气斩钉截铁。
换什么锂电成本太高,而且安全性……
固态硫锂电池。林薇平静地吐出五个字。
什么硫……硫锂那不是还在实验室阶段吗稳定性……
学院材料实验室,上个月合成出一种新型硫基复合正极材料,编号SX-07,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初步测试结果非常好,只是还没公开。申请调用,用它搭配纳米硅碳负极,能量密度保守估计能提升一倍半,低温性能也有保障。林薇的语气平淡得像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
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像被施了定身法,呆呆地看着林薇。她不仅指出了问题核心,还给出了具体的、听起来匪夷所思却又逻辑严密的解决方案!更可怕的是,她连学院材料实验室里尚未公开的最新成果都了如指掌!她到底是什么人!
张涛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眼镜片后的眼睛爆发出骇人的光芒。他猛地一拍桌子:干!就按林薇说的思路改!立刻申请芯片和材料!算法……林薇,你来主导核心代码重写!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跟我说!
一种近乎狂热的气氛瞬间点燃了死气沉沉的实验室。林薇成了绝对的核心。她坐在主控电脑前,神情专注,十指在键盘上飞舞,快得几乎带出残影。一行行精妙绝伦、如同艺术品的代码在她指尖流淌出来,构建起那个复杂而强大的自适应控制核心。其他学员在她精准的指令下,如同精密的齿轮般高速运转起来,调试硬件,焊接电路,测试新材料……
时间在高度紧张的忙碌中飞逝。一周后,实验室中央。
那台经过脱胎换骨改造的外骨骼雏形静静地矗立着。原本裸露的金属骨架被紧凑的复合装甲外壳覆盖,关键部位闪烁着新型芯片散热器的幽蓝微光。最核心的关节部位,能看到精密伺服电机和微型液压作动筒的紧凑集成。能源舱内,是几块体积明显缩小、却散发着科技感的银灰色固态硫锂电池组。整个装备透着一股冷峻而强悍的未来气息。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薇身上。她深吸一口气,走到装备前,熟练地穿上固定背带,扣好卡扣。装备启动,发出一阵低沉而稳定的嗡鸣。指示灯由红转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