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老汉拿来几张鞣制好的兔子皮。货郎照例挑了一堆毛病,最后以极低的价格收下了。
还有一个大娘拿来一小捆自己搓的麻绳,也换了一点零钱。
向晚仔细观察着货郎收购的这些物品:山货、皮子、手工品……都是农村自家产的、不需要太大成本的东西,但共同点是都需要投入时间和劳力,而且被货郎压价压得很狠。
如果能有办法跳过货郎这个中间环节……
可是,怎么跳过?渠道在哪里?
就在向晚苦思冥想之时,货郎那边似乎发生了一点小争执。
原来是村里有名的精明人赵老四媳妇,拿着几个编得十分精巧细密的小笸箩(一种小型筐篓)来卖。这种手工品比粗糙的麻绳值钱些。
货郎拿着笸箩看了看,眼里闪过一丝满意,但脸上却露出挑剔的表情:“编得还行,就是这手艺……也就那样吧。这样,大的三毛一个,小的两毛一个。”
赵老四媳妇可不吃这套,双手叉腰,声音拔高:“三叔,你这就没意思了!我这可是好手艺,用的都是好篾条!上次你去镇上,这种笸箩起码卖五毛一个!你三毛就想收?打发叫花子呢?不卖了不卖了!”说着就要把笸箩拿回来。
货郎脸上有点挂不住,周围还有不少人看着呢。他赶紧拦住,讪笑道:“哎哟,四嫂子你这脾气急的!好好好,再加点,大的四毛,小的两毛五分钱,不能再多了!我总得赚点路费吧?”
赵老四媳妇这才勉强同意,嘴里还嘟囔着:“这还差不多,下次再压价,我可真不卖你了。”
最终,她用几个笸箩换来了一块多钱,虽然还是被赚了差价,但显然比其他人能争取到更多利益。
向晚看着这一幕,心里豁然开朗!
信息!勇气!
赵老四媳妇之所以能多卖钱,是因为她大概知道这东西在镇上的大概价值,并且有勇气去和货郎据理力争!
而大多数村民,像之前卖鸡蛋的婶子、卖皮子的向龙,他们要么不知道外面的行情,要么性格老实怯懦,只能被动接受货郎的压价。
自己家目前没有能拿得出手像赵老四媳妇那样的精巧手工品,但山货呢?如果自家能稳定产出质量好的干蘑,是不是也能试着去打探一下镇上的收购价?甚至……县里的?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起来。
但首先,得先有货。稳定的、质量好的货。
那本《农村百事通》里的方法,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了。
货郎摇着拨浪鼓,推着车走了。人群渐渐散去。
向晚没有立刻回家,她站在大槐树下,看着货郎消失的村路方向,小拳头悄悄握紧。
她看到了中间商赚取的巨大差价,也看到了村民们因为信息和渠道匮乏而承受的盘剥。
一种不甘心和想要打破这种局面的念头,在她心里疯狂滋长。
也许,将来有一天,她不仅能种出蘑菇,还能找到办法,把东西卖到更远的地方,卖出更好的价钱。
但现在,她需要回家,需要再次翻开那本书,需要让父母相信,尝试培育蘑菇,是值得的。
而赵老四媳妇和货郎讨价还价的一幕,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转身,朝着家的方向跑去,心里已经打好了如何向父母描述刚才见闻的腹稿。
知识的火种已经埋下,商业的萌芽,也开始悄然探出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