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放在会试,亦是上上之选。”
“老夫阅卷数十年,未曾见过如此才气纵横的开篇。”
几位考官纷纷点头,对这个结果没有任何异议。
魏长青点了点头,示意衙役将内容展示给众人,而是将手指搭在了糊名纸上。
轻轻一撕。
封条应声而落。
一行刚劲有力的字迹,显露出来。
“清河卢璘,字琢之。”
“果然是他!”
“卢案首!竟又是他!”
“果然是为我大夏读书人扬名的卢案首。”
文光阁内,响起阵阵惊叹。
“琢之?这个表字越看越有味。”
“冠而字之,看来此子对这次院试,是志在必得啊。”
议论声中,魏长青心神又落回了考卷的正文。
开篇已是石破天惊,那后面的论述,又会是何等光景?
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理昭昭,其本为善,此万古不易之理。然‘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人心观道,各执一端,遂生偏颇。”
好!
从天理本善,论证到人心之偏。
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一名考官忍不住拊掌赞叹:“说得好!天理本善,是人心观之有偏,才生出‘惟危’之险!此论,正本清源!”
魏长青没有出声,继续往下看。
“然《书》亦云:‘人者,天地之心也。’此言人虽有私欲之蔽,却自有复归天理之能。此能,存于戒慎恐惧之中,存于主敬涵养之内,存于穷理尽性之末。”
三重境界!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从最基础的独处时心存敬畏,到日常中涵养德性,再到最终的穷尽事理、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