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

思路客>重生七零:系统引航绿色农路 > 第8章(第2页)

第8章(第2页)

社员们听了林晚秋的提议,都纷纷表示支持,王大伯第一个举手:“晚秋,你读了大学就是不一样,想法比我们多,也比我们看得远!我们都听你的,你说种啥,咱们就种啥,你说咋干,咱们就咋干!”其他社员也跟着附和,眼神里满是信任。

寒假很快就结束了,林晚秋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家人和社员们,背着行李回到了学校。大二的课程更加深入,除了专业课程,还增加了实验课程和实习任务,难度也大了不少。林晚秋更加努力地学习,她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利用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期刊,了解最新的育种技术和研究成果,做了厚厚的读书笔记。

在实验课程中,林晚秋参与了一个小麦抗逆性育种的项目,指导老师是学校有名的李教授。她和同学们一起,在实验室里进行小麦种子的萌发实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和盐浓度条件,观察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时间;在实验田地里,他们则设置了干旱、低温等处理组,观察小麦在不同逆境环境下的生长情况,记录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等数据,分析小麦的抗逆性差异。这个项目让林晚秋对作物育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她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暑假的时候,林晚秋按照学校的要求,去了地区农科所实习。农科所的专家们早就听说过她的事迹,知道她在老家组织了合作社,还改良了作物品种,对她很重视,让她参与了一个玉米新品种培育的项目,跟着农科所的张研究员学习。在农科所的日子里,林晚秋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和实验田地里,早上天不亮就去田里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上午在实验室里进行玉米花粉的采集和储存;下午进行人工授粉和杂交实验;晚上则整理数据,写实验报告,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有一次,农科所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出现了叶片发黄的情况,从底部的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专家们一时找不到原因,试了几种方法都没用。林晚秋看着发黄的玉米叶片,心里很着急,她仔细观察了玉米的生长环境,发现这片玉米地的土壤颜色比其他地方浅,还采集了土壤样本,在实验室里进行了ph值和养分含量分析。结果发现,这片土壤结果发现,这片土壤的氮元素含量仅为正常地块的三分之一,且ph值偏碱,影响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这正是玉米叶片发黄的根源。林晚秋立刻拿着检测报告找到张研究员,指着数据解释:“张老师,您看,这片地的氮含量太低,玉米分蘖期和拔节期需要大量氮肥,缺氮就会导致下部叶片发黄;而且土壤偏碱,还会抑制根系对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加重叶片失绿。”

张研究员接过报告,反复核对数据后,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晚秋,你观察得太细致了!我们之前只考虑了病虫害和浇水问题,倒是忽略了土壤养分的检测。你说说,该怎么解决?”

林晚秋早有想法,当即提出方案:“首先得追施速效氮肥,比如尿素,每亩撒施二十斤,快速补充氮元素;其次要施点硫酸亚铁,调节土壤酸碱度,同时补充铁元素,缓解叶片发黄;另外,后续浇水要控制量,避免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吸收。”

张研究员听完,立刻安排工作人员按方案操作。三天后,原本发黄的玉米叶片渐渐恢复了翠绿,新生的叶片更是油亮饱满,长势比之前还要旺盛。农科所的其他专家看到这一幕,都对林晚秋赞不绝口,有位老专家拍着她的肩膀说:“晚秋啊,你这孩子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懂实践,能把实验室数据和田间情况结合起来,比不少年轻研究员都强!”

这次经历让林晚秋更加明白,农业科研不能只待在实验室里,必须扎根田间,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难题。实习期间,她还把农科所玉米新品种的种植技术要点记下来,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打算带回家给合作社的社员们参考。

实习结束时,张研究员代表农科所给林晚秋写了推荐信,信里详细描述了她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称赞她“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实践能力,是农业领域难得的人才”,还特意提出,只要她愿意,毕业后随时可以来农科所工作,薪资和待遇都按骨干研究员标准安排。

林晚秋拿着推荐信,心里满是感激,但她婉拒了张研究员的邀请:“张老师,谢谢您的认可,不过我毕业后想回农村,我们村的合作社还等着我回去带领大家种更多好庄稼。以后要是农科所有适合农村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我肯定第一个申请在我们合作社试点!”

张研究员虽然有些惋惜,但也理解她的选择,笑着说:“好!有志气!以后你们合作社遇到任何技术难题,随时来找农科所,我们一定全力支持!”

回到学校后,林晚秋更加坚定了回乡的决心。她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选题就定了“华北地区小麦抗逆性育种研究”——她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培育出更适合家乡气候的小麦品种,既能抗干旱,又能抗倒伏,让合作社的小麦产量再上一个台阶。

为了做好研究,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和实验田里。每天天不亮就去实验田观察小麦生长,记录不同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叶片卷曲程度、株高变化;晚上则在实验室里分析数据,研究小麦的抗逆基因表达。遇到不懂的问题,她就拿着笔记本去请教李教授,有时候一聊就是大半天,教授办公室的灯常常为她亮到深夜。

李教授很欣赏她的执着,不仅给她指导实验方案,还帮她联系了省农科院的基因检测实验室,让她能更精准地分析小麦的抗逆基因。有了这些支持,林晚秋的研究进展很快,不到半年就筛选出了三个抗逆性较强的小麦品系,实验田的数据显示,这三个品系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比普通品种高15以上,抗倒伏能力也提升了不少。

大四上学期末,林晚秋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初稿。她把研究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都写得详细而清晰,还特意加入了“品种推广建议”部分,结合家乡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提出了适合合作社种植的方案。李教授看完初稿后,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晚秋,你的论文不仅学术性强,还很接地气,能直接指导生产,这才是农业科研该有的样子!”

在论文答辩会上,林晚秋思路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面对评委们提出的“如何解决抗逆品种在高肥条件下的倒伏问题”“如何降低品种推广的成本”等问题,她都结合实践经验给出了合理的回答。最终,她的毕业论文以全票通过答辩,还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推荐参加省级优秀论文评选。

大四下学期,同学们都忙着找工作或考研,宿舍里每天都充斥着讨论面试、修改简历的声音。有同学劝林晚秋:“晚秋,你成绩这么好,还拿了农科所的推荐信,不如留在城市工作,待遇好,发展空间也大,回农村多可惜啊!”

林晚秋却笑着说:“农村才是我想扎根的地方,看着合作社的社员们靠种庄稼过上好日子,比在城市拿高薪更让我开心。”她不仅拒绝了农科所的邀请,还推掉了几家农业企业的高薪offer,一门心思准备毕业后回乡。

毕业离校那天,室友们都来送她。张芳抱着她的胳膊,眼眶红红的:“晚秋,真舍不得你走,以后我们想跟你学种庄稼,还能去你们合作社找你吗?”

“当然能!”林晚秋笑着点头,从包里拿出几张合作社的照片分给她们,“你们看,这是我们合作社的麦田,这是我们种的苹果园,等你们放假了,随时来玩,我带你们去田里摘果子!”

李娜则塞给她一本《作物育种新技术》,说:“这是我爸托人给我买的,里面有很多最新的育种方法,你带回去说不定能用得上。以后我们常写信,你要是需要什么资料,我帮你在学校图书馆查!”

告别了室友和老师,林晚秋背着行李,手里提着装满农业书籍和种子的箱子,再次踏上了回家的火车。火车一路向北,窗外的风景渐渐从高楼大厦变成了田野村庄,熟悉的麦田、河流、白杨树一点点映入眼帘,她的心里越来越激动——她知道,家乡的土地、家人的期盼、合作社社员们的笑脸,都在等着她回去。

火车到达县城时,林晚秋远远就看到了站台上的家人和社员们。林建国和王秀兰站在最前面,手里提着刚煮好的鸡蛋;林卫东举着一个写着“欢迎晚秋回家”的牌子,旁边还站着王大伯、李婶等十几个社员,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晚秋,欢迎回家!”林卫东快步跑过来,接过她手里的箱子,兴奋地说,“你不知道,咱们合作社的小麦今年又丰收了,亩产能达到一千三百斤,县领导都来视察了,还说要把咱们合作社评为‘全县农业示范基地’!”

林晚秋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听着他们热情的话语,心里暖得像开了花。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这片养育她的土地,才是她实现梦想的地方。未来,她要带着合作社的社员们,种出更多好庄稼,让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让这片黄土地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