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

思路客>重生七零:系统引航绿色农路 > 第8章(第1页)

第8章(第1页)

八月末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家的院子里就挤满了人。林晚秋背着母亲连夜缝补好的蓝色帆布书包,书包带子上还缝了两块耐磨的补丁,手里攥着缝在衣角里的学费——那是合作社分红时特意留出来的崭新纸币,还有家里卖鸡蛋攒下的零钱,叠得整整齐齐,沉甸甸的,却也暖得人心发颤。

“晚秋,到了学校要照顾好自己,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别冻着。”王秀兰拉着女儿的手,指腹反复摩挲着她粗糙的掌心,眼眶红红的,手里还塞给她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这里面是我给你腌的芥菜和晒干的槐菊,芥菜配粥吃解腻,槐菊泡水喝败火,比买的茶叶便宜,你在学校别乱花钱。”

林建国站在一旁,手里提着一个刷了新漆的木箱,里面装着被子、脸盆和几件换洗衣物,语气故作沉稳,却难掩不舍:“到了大学要好好读书,别惦记家里,合作社的事有我和你哥盯着,秋播的小麦用了你说的施肥法,长得比往年壮实多了。”他说着,还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这是家里的电话,有事就打过来,长途贵,说重点就行。”

林卫东则拍着胸脯保证,袖口挽得老高,露出结实的胳膊:“妹妹放心,我每天都会去田地里转两圈,浇水、除草都盯着,农科所的技术员来了我也会好好招待,还会把他们说的技术要点记下来,等你放假回来,保证让你看到满田的好庄稼!”

周围的社员们也纷纷上前叮嘱,王大伯挤到前面,塞给她一袋子用油纸包着的炒花生,花生壳还带着淡淡的焦香:“晚秋,这花生是自家种的,炒的时候放了点盐,路上饿了吃,到了学校跟同学好好相处,要是有人欺负你,就给家里捎信,大伯去帮你说理!”李婶则从兜里掏出几个热乎乎的煮鸡蛋,用手帕包好递过来:“路上带着吃,补身子,别饿着肚子赶路。”

林晚秋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每个人的眼神里都满是关切,心里暖得像揣了个小火炉。她强忍着眼泪,一一应下,声音有些哽咽:“爸、妈、哥,还有各位叔伯婶子,你们放心,我到了学校肯定好好读书,放假就回来帮大家侍弄庄稼。合作社的事就辛苦你们了!”

村口的拖拉机已经等着了,车身还特意擦了灰,车斗里铺了两层麻袋,这是村支书特意安排送林晚秋去县城火车站的。林晚秋跟大家一一告别,挨个握了握他们的手,才坐上拖拉机。随着“突突突”的轰鸣声,拖拉机缓缓开动,她趴在车斗边缘,看着熟悉的村子渐渐远去,村口的老槐树、合作社的田地、家里的屋顶……一点点变小,心里既有对大学的憧憬,也有对家乡的不舍。

拖拉机在土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县城火车站。站台上挤满了人,大多是背着行李去外地求学或工作的人,空气中弥漫着方便面和烟草的味道。林晚秋拿着皱巴巴的车票,在人群中挤了半天,才找到自己的座位。刚坐下没多久,火车就“呜”地一声长鸣,缓缓开动了。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河流和村庄,她拿出母亲给的布包,打开一角,里面的槐菊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她想起了家里的田埂、合作社的庄稼,还有社员们忙碌的身影。

经过两天一夜的颠簸,火车终于到达了华北农业大学所在的城市。走出火车站,一股陌生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高楼、汽车、穿着时髦的行人,都让林晚秋有些局促。她正站在原地张望,一眼就看到了不远处的学校迎新牌,红色的牌子上写着“华北农业大学迎新点”,几个穿着校服的学长学姐举着牌子,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新生。

“同学,是华北农业大学的吗?哪个专业的?”一个戴眼镜的学长快步走过来,笑着问,语气很亲切。

“我是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林晚秋。”林晚秋连忙回答,心里的局促少了些。

“太好了!我也是这个专业的,我叫张强,是大三的,我带你去报到。”学长热情地接过她的木箱,木箱有些沉,他拎了一下才站稳,“咱们专业可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有好几个教授都是全国有名的育种专家,还有两千多亩的实验田和十几个科研项目,你以后有的学了!”

跟着学长来到学校,林晚秋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宽阔的校园里,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错落有致,外墙刷着干净的白漆,窗户明亮;路边种着高大的白杨树,树叶在阳光下沙沙作响,投下斑驳的阴影;校园的东侧就是大片的实验田,里面种着小麦、玉米、棉花等各种作物,绿油油的一片,田埂上还插着写有品种名称的木牌,让人看着就心生欢喜。

报到手续很顺利,负责接待的老师给了她一张校园卡和宿舍钥匙,还耐心地给她讲解了学校的布局。林晚秋分到了四人间的宿舍,宿舍在三楼,朝南,阳光很充足。另外三个室友已经到了,分别来自河南、山东和河北,都是冲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来的。大家一见如故,很快就熟悉起来,围坐在宿舍的桌子旁,聊起各自的家乡和对未来的规划。

“我老家是河南农村的,家里种了十几亩地,每年收成看天,遇到旱年就减产,我就是想学好育种技术,培育出高产耐旱的种子,让家里的地多收点粮食,让我爸妈少受点累。”来自河南的室友张芳说着,眼睛里满是坚定,她的手上还有淡淡的茧子,一看就是干过农活的。

“我也是,我爸是山东的农民,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夏天顶着大太阳割麦,冬天冒着寒风浇地,我想让他以后不用那么辛苦,所以就报考了这个专业。”山东的室友李娜性格爽朗,说话声音很大,“以后咱们一起好好学习,争取都能培育出好种子!”

林晚秋听着室友们的话,心里很有共鸣,忍不住说道:“我老家在河北农村,我还组织了合作社,种了改良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比以前高了不少。这次来上学,就是想学到更专业的知识,回去改良更多的作物品种,帮助更多的农户致富。”

室友们听了林晚秋的话,都很佩服,张芳拉着她的手说:“晚秋,你太厉害了!还没上大学就组织合作社了,以后我们有不懂的地方,比如怎么选种、怎么施肥,还得向你请教呢!”

开学后的程、如何分配收益等,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学校的地址,方便以后继续交流。调研活动结束后,村民们特意给学校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情系三农,助力振兴”,感谢林晚秋和同学们的帮助。学校也对林晚秋的表现给予了表扬,还授予她“优秀志愿者”的称号,把她的事迹写在了学校的宣传栏里。

大一的寒假很快就到了,林晚秋收拾好行李,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家的火车。她在学校买了一些农业技术书籍和优质种子,想带回家给合作社的社员们看看。经过两天的路程,火车终于到达了县城,林晚秋刚走出火车站,就看到林卫东骑着自行车在等她,车把上还挂着一个布包。

“妹妹,你可算回来了!”林卫东快步走上前,接过她的行李,把布包递过去,“这里面是妈给你煮的红薯,还热着,你路上饿了吧?”他说着,还兴奋地跟她讲合作社的情况,“你上次说的施肥方案太管用了,小麦分蘖多了,长势特别好,估摸着明年开春能有个好收成。还有,咱们合作社的槐菊清润茶,县供销社又下了大订单,今年冬天能多赚不少钱!”

跟着林卫东回到家,王秀兰早就站在门口等着了,看到她回来,连忙迎上去,接过她手里的行李:“晚秋,可算回来了,路上累坏了吧?快进屋歇会儿,妈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屋里的桌子上已经摆好了饭菜,红烧肉、炒白菜、蒸红薯、玉米粥……满满一桌子都是林晚秋爱吃的,热气腾腾的,香气扑鼻。

吃饭的时候,林建国把合作社的账本拿出来,摊在桌子上,账本的纸页已经有些磨损,上面用铅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他笑着说:“晚秋,你看看,这是去年下半年的账本,夏收的玉米和番茄卖了不少钱,秋收的棉花也卖了好价钱,还有槐菊清润茶的分成,除去成本和给社员的分红,合作社还剩八千多块钱,比前年翻了一倍还多!”

林晚秋接过账本,仔细看了起来,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还有社员们的分红记录,谁分了多少钱,签了名,都一目了然。她看着上面的数字,心里满是成就感,这不仅是家人和社员们努力的结果,也是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发挥了作用。她抬起头,对家人说:“爸、妈、哥,咱们明年可以再添点新农具,比如播种机,这样春播的时候能省不少力,还能提高播种效率。”

寒假期间,林晚秋每天都会去合作社的田地里看看,穿着厚厚的棉袄,蹲在田埂上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记录株高和分蘖数,遇到有社员在田里干活,就跟他们聊聊天,问问他们遇到的问题。她还组织社员们召开了座谈会,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比如如何识别小麦的病虫害、如何进行冬季田间管理、如何规划明年的种植品种等。

她还提出了一个新想法:“等明年夏收后,咱们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再吸纳周边村子的五十户农户入社,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两百亩以上;另外,咱们还可以尝试种植经济作物,比如中药材黄芪和苹果树,黄芪市场需求大,价格高,苹果树三年就能结果,以后能给合作社增加不少收入。”

社员们听了林晚秋的提议,都纷纷表示支持,王大伯第一个举手:“晚秋,你读了大学就是不一样,想法比我们多,也比我们看得远!我们都听你的,你说种啥,咱们就种啥,你说咋干,咱们就咋干!”其他社员也跟着附和,眼神里满是信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