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陈小雨,你姐姐。
我递过纸巾,怕她哭,我们是来接你回家的,家里有妈妈炖的熏鱼,还有桂花糖藕,你小时候爱吃的。
晓梅攥着纸巾,手指捏得发白。她沉默了一会儿,才低声说:养父母三年前走了,养母走之前,把这银锁摘下来给我,说‘这是你亲生爸妈给的,上面有半朵荷,找陈家老宅,就能找到家人’。
她顿了顿,眼泪滴在银锁上,晕开一小片水渍,我不敢来,怕你们不认我,怕我是多余的。养母说,当年我亲生爸爸送我来的时候,揣着两斤玉米面,走了两个钟头,脚都冻肿了。
我把父亲的日记递给她,翻到写着
送晓梅走
的那页:爸这些年一直很想你,他总梦见你冻得哭,总去邮局查你的地址。我们也是,要是早知道有你这个妹妹,早就来找你了。
晓梅摸着日记上的字迹,肩膀轻轻发抖,突然哭出声:我总以为我是捡来的,原来我也有名字,也有爸爸妈
**
妈……
她抱着日记,眼泪落在纸页上,把
晓梅
两个字晕得发暗,养母每年秋天都给我做桂花糖藕,说‘你亲生妈妈肯定也会做’,原来她没骗我。
回去的路上,晓梅跟我聊起养父母。她说养父母是农民,种了一辈子地,虽然穷,但从没让她受过委屈。养母会绣荷,她给我绣的手帕上都有半朵荷,说‘以后看见荷,就知道是家人’。
她说这话时,眼睛亮了,摸了摸脖子上的银锁,我一直戴着这银锁,睡觉都不摘,就怕丢了,找不到家人。
回到老宅时,母亲早就站在门口等了,手里攥着那块碎花布。她看见晓梅,愣了半天,突然跑过去,一把抱住她,哭着说:我的梅梅,妈对不起你,妈不该把你送走……
秀英姐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碗熏鱼,银扣在领口晃了晃,声音软了:别站在门口了,快进来。这熏鱼炖了一下午,跟你小时候吃的一样,你尝尝。
建军哥也凑过来,挠着头,从口袋里掏出个糖炒栗子(是路上买的):那个……
以前是我不对,总想着赌钱,以后我不赌了,开出租拉着你和妈去邻镇玩,去看你养父母的坟。
晓梅看着我们,又看了看老宅的铜门环(上面有半朵荷),突然笑了,眼泪还挂在脸上:原来我真的有家,有姐姐,有哥哥,有爸爸妈
**
妈。
我看着她脖子上的银锁,又看了看母亲手里的碎花布,心里暖烘烘的
——
这半朵荷,终于把我们一家人连在了一起。
6
老宅的新声
一周后,我们在老宅办了桌饭。母亲一大早就起来忙活,炖熏鱼、蒸青团、做桂花糖藕,都是父亲说晓梅小时候爱吃的菜。天井里的桂树还在开花,风一吹,桂花落在青石板上,黏住了点莲蓉馅(是上次掉的,母亲没舍得扫)。
父亲坐在青石板上,手里拿着旱烟袋,却没点着,只看着晓梅跟母亲在厨房忙活。晓梅穿着母亲的碎花布衫,正在帮母亲揉面,袖口挽起来,露出手腕——跟母亲的手腕一样细。妈,您教我绣荷吧,养母说我绣得不好,您肯定能教好我。晓梅的声音很轻,像桂花香。
母亲笑着点头,手里的绣花针在布上穿梭:好,妈教你,咱们陈家的女人,都得会绣荷。
秀英姐在堂屋理账本,时不时往厨房瞟,看见晓梅揉面揉得满脸面粉,忍不住笑:晓梅,你要是没事,就去茶馆帮我,我教你泡茶,咱们茶馆的客人都爱喝桂花茶。
晓梅点点头,眼睛亮了:好啊姐,我早就想喝姐姐泡的茶了。
建军哥蹲在门口,手里拿着个新的电子表(是昨天买的,屏幕没裂缝),时不时往屋里瞟。晓梅,他突然开口,声音有点紧张,我下午去给萌萌打电话,跟她说她有个姑姑了,萌萌肯定高兴。
晓梅笑着点头:好啊哥,我想看看萌萌,想给她买糖吃。
晚饭时,我们围坐在八仙桌前,堂屋梁上的旧灯笼亮着——是母亲昨天新换的灯芯,光暖黄的,照在每个人的脸上。父亲给晓梅碗里夹了块糖藕:尝尝,跟你小时候吃的一样,你妈炖了一下午。
晓梅咬着糖藕,眼泪掉在碗里,却笑着说:甜,比养母做的还甜。
母亲擦了擦眼泪,给每个人碗里夹了块糖藕:甜就多吃点,以后咱们每年都做,每年都在一起吃。
饭后,我跟晓梅坐在天井的桂花树下。风一吹,桂花落在我们头发上,晓梅捡了一朵,放在手心里:养母以前也在院子里种了棵桂树,每年秋天,她都摘桂花给我做糖藕。现在好了,我有两个妈妈的糖藕吃了。
以后咱们每年都摘桂花做糖藕,我说,咱们一家人,再也不分开了。
后来,拆迁办的人又来了,父亲指着堂屋梁上的灯笼,说:这房子不拆了,改成纪念馆吧。我们都同意——里面放着父亲的日记,放着晓梅的婴儿棉袄,放着母亲绣的荷布,也放着晓梅养父母的照片。
每次有人来参观,父亲都会坐在青石板上,给他们讲我们一家的故事。他总会指着梁上的灯笼,说:这灯笼上的荷,是我妈绣的,后来我媳妇绣,现在我闺女绣。荷连着根,灯笼亮着,家就不散。
秋分的风又吹来了,裹着桂花香,撞在老宅的铜门环上。门环上的半朵荷,在阳光下闪着光;梁上的灯笼亮着,暖黄的光照在八仙桌上——桌上摆着熏鱼、糖藕,还有一家人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