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几位邻居和支持者已经开始忙碌。花店老板娘正在测量橱窗尺寸,计划如何布置花卉;咖啡店老板则在打电话联系可能的赞助人;两位老顾客小心地擦拭着书架上的灰尘。
这一幕让林岸喉头哽咽。他守护这家书店五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孤独中坚持,从未想过会有这样一天——陌生人因着一个想法而聚集起来,为一个几乎注定要消失的地方争取生机。
我需要告诉你一件事,林岸突然说,引着陈曦走向书店后方的小工作间,关于我父亲和心隅的关系。
工作间里堆满了待修复的钟表和书籍,墙上挂满了各种工具。林岸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褪色的相框,照片上是一个与他面容相似的中年男子,站在一家心隅实验室前。
我父亲不只是心隅的用户,林岸轻声说,他是心隅情绪采集系统的早期研发者之一。
陈曦惊讶地睁大眼睛。
他相信科技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但他始终担心商业化会扭曲这个初衷。林岸继续道,手指轻抚相框,去世前几个月,他常常提到心隅正在开发一种‘情感匹配算法’,说是为了帮助孤独的人找到共鸣。但他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情感不应该被算法引导和设计。
陈曦想起自己发现的那段隐藏代码:所以那个匹配系统。。。
很可能是我父亲参与设计的原型的扭曲版,林岸点头,他去世后不久,心隅就被大公司收购,变成了现在这样。
两人沉默了片刻,都能听到前厅传来的交谈声和忙碌声。
我父亲常说,真正的情感连接应该像修复这些旧物,林岸最终打破沉默,拿起工作台上一个半拆解的老怀表,需要耐心、理解和尊重它原有的样子,而不是试图把它改造成别的东西。
陈曦若有所思:所以心隅的问题不在于匹配,而在于它试图设计情感,而不是辅助情感。
就在这时,她的心隅腕带轻微震动。陈曦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发现是一条系统通知:检测到高匹配度情感连接,建议双方开启‘深度共鸣’模式。
两人对视一眼,几乎同时摇头笑了。
不如我们自己来定义什么是深度共鸣?陈曦提议,伸手准备摘下腕带。
等等,林岸阻止她,或许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些不同的事。
他解释道:如果我父亲的设计理念是对的,那么心隅本应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而不是替代或设计情感。
陈曦思考着这个可能性:你的意思是。。。
我们可以继续使用它,但是以我们的方式,林岸说,眼中闪着光,不追求最优解,而是追求真实的理解。就像修复这些旧物,接受它们的不完美,欣赏它们的独特历史和价值。
前厅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两人走出去,发现花店老板娘已经快速布置起一个小型花艺展,将各类文学作品与相配的花卉组合陈列;咖啡店老板则搬来了一台咖啡机,正在试做书香特调;几位老顾客则在整理书籍,不时兴奋地分享着自己发现的珍本。
看着这一幕,陈曦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涌上心头——这不是通过心隅领取的情绪,而是源自她自己的内心:一种温暖的、略带酸楚的希望感。
她悄悄激活腕带,选择了记录当前情绪。
那天下午,小小的书店里聚集了比过去五年都多的人气。社区Facebook群组里,有人分享了书店重生的消息;本地媒体听到风声,派了记者前来采访;甚至有位小众作家主动提出要在这里举办新书分享会。
夜幕降临时,大部分人都已离开,只剩下陈曦和林岸坐在整理了一半的书堆中间,分享着咖啡店老板留下的三明治。
我今天寄存了七种情绪,陈曦突然说,看着腕带上闪烁的微光,没有一次是为了管理或优化什么,只是为了记录。
林岸微笑:我也寄存了几种。包括看到你坐在那堆书中间的样子时的那种。。。他顿了顿,寻找合适的词语,那种感激又害怕的感觉。
害怕?
害怕这一切只是暂时的,害怕最终还是会失去,他坦诚道,声音轻柔,但我现在觉得,或许有些东西即使失去,也值得经历。
陈曦点头,她理解这种恐惧。最优解思维告诉她,投资一个注定失败的事业是不理智的。但她的心——那颗她多年来试图用效率和逻辑来管理的心——却告诉她,有些价值无法用成败衡量。
我下周开始休假,她说,甚至惊讶于自己的决定,我们可以全力修复这个地方,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
林岸看着她,眼中有着复杂的情感:你不需要这样做。你的工作,你的生活。。。
我的工作教会我设计用户体验,但从未教我体验生活本身,陈曦打断他,语气坚定,或许这就是我需要学习的。
窗外,城市的霓虹灯依次亮起,心隅腕带在陈曦手腕上微微发光,显示着她的心率:74次分,略有波动但稳定。她第一次觉得,这种波动不是需要管理的异常数据,而是活着的证明。
要不要试试?林岸突然提议,同时领取对方此刻的情绪?不看标签,不问强度,只是感受。
陈曦犹豫片刻,然后点头。两人同时点击腕带上的随机领取按钮。
一股情绪涌来:希望中夹杂着恐惧,温暖中带着不安,还有一种奇异的确定感——就像在暴风雨中找到避风港,明知风雨仍在,却不再害怕被摧毁。
陈曦抬头看林岸,发现他眼中有着相似的震撼。
这就是你现在的感觉?两人几乎同时问出口,然后又同时笑了。
所以我们不需要算法告诉我们是否匹配,林岸轻声说,手指再次找到她的,我们已经在这里了。
陈曦没有回答,只是握紧他的手。夜幕完全降临,书店里只亮着一盏老旧的台灯,在堆满书籍的桌子上投下温暖的光圈。在这个被数字化和效率主导的时代,这个小小的空间仿佛成了一个温柔的抵抗之地。
而在这个夜晚,两个人的心跳,在安静的书店里悄然同步,不再需要任何算法或技术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