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置换协议
陈曦的手机屏幕在凌晨五点的黑暗中亮起,不是闹钟,而是心隅APP的推送通知。
您寄存的焦虑已被匿名用户领取。获得5点心隅积分。现在领取一份新情绪吗?
她眨了眨眼,适应光线。无需看表,她的身体早已像精密仪器般按照日程运转:5:10起床,5:30冥想,6:00晨跑,7:30抵达公司。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精确复刻。
陈曦划掉通知,起身拉开窗帘。二十八层公寓窗外,城市尚未完全苏醒,但高楼间的LED广告牌仍在不知疲倦地闪烁,像一颗颗机械心跳。
心隅是她三个月前下载的情绪管理工具。当时医生诊断她患有轻微的情感钝化综合症——一种都市流行病,患者对喜怒哀乐的感受力显著降低,就像长期佩戴降噪耳机生活。APP的宣传语打动了她:高效管理情绪,做生活的主人。
所谓的情绪置换很简单:用户通过特制的腕带式情绪容器记录当下的情绪状态,选择寄存;系统会将其数字化存储,用户可以随时领取他人寄存的情绪体验,时长限制在十分钟内。心理学界对此褒贬不一,但都市人趋之若鹜。
对陈曦而言,这不过是又一款优化生活的工具。她定期寄存工作压力带来的焦虑和烦躁,换取一些平静或微小的快乐,维持心理平衡。
洗漱时,腕带轻微震动——今天是季度设计评审日。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左腕上银色金属质感的心隅腕带,它正闪烁着柔和的蓝光,显示着她的心率:58次分,稳定得像瑞士钟表。
晨跑后,陈曦站在衣柜前犹豫了0。3秒,最终选择了那件深蓝色衬衫——研究表明,蓝色能传递可靠和专业的印象,又不至于像黑色那样具有攻击性。每一个选择都经过计算,追求最优解。
地铁上,她戴上降噪耳机,打开了心隅APP。库存里有三份她昨天寄存的专注感,本是留作今天会议使用的。但鬼使神差地,她的手指悬停在随机领取按钮上。
试试看吧,一个几乎被理性淹没的微弱声音说,也许会抽到‘自信’或者‘灵感’呢。
她点击按钮。腕带轻微震动,一股情绪细流般涌入:不是她期待的积极情绪,而是一种淡淡的、看到旧物时的怀旧感,混合着纸张和油墨的气息,还有一丝难以名状的安宁。
陈曦皱皱眉。效率低下。她需要的是锐利和专注,而不是这种软绵绵的感觉。但奇怪的是,这种情绪并不令她讨厌,反而像一杯温度刚好的茶,缓缓温暖着她习惯冰封的内心。
她关闭APP,打开待办事项列表。最优解不允许分心。
2
林岸的书店藏在城市褶皱里,像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岸畔书坊的招牌已经褪色,橱窗里堆着些发黄的旧书和几个不再走时的钟表。上午十点,林岸拉开门帘,让阳光漫进来一格。
书店里弥漫着旧纸张、印刷油墨和淡淡木漆的味道。林岸深吸一口气,这个味道二十年未曾变过,自从父亲去世后,他接手这家小店已整整五年。
生意不好。网络书店和电子阅读的冲击下,独立书店举步维艰。上月营收甚至不够支付房租,房东给的期限只剩两周。
但今天林岸有更重要的事。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老旧的心隅腕带——三年前的型号,是他父亲的遗物。今天是父亲三周年忌日,林岸终于鼓起勇气,想要体验一次父亲生前寄存的情绪。
父亲生前是心隅的早期用户,一名心理学教授,坚信科技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情感。他在APP里寄存了117种情绪,却很少领取他人的。父亲去世后,账户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直到林岸昨天重新激活。
他戴上父亲的腕带,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父亲寄存的情绪都有标签:听到儿子第一次叫爸爸、妻子做的味噌汤、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后一页。。。
林岸最终选择了随机领取——如果真要感受父亲,不如彻底一点。
腕带震动,一股情绪如冷水泼面般涌来:极度空虚,迷茫,仿佛站在悬崖边缘俯视深渊,连呼救的欲望都没有的彻底虚无。
林岸踉跄一步,扶住书架才站稳。这感觉太过强烈,几乎要将他吞噬。这不是父亲的情绪,父亲的情绪总是温暖而饱满,即使是悲伤也带着温度。
这是别人的情绪,一个陌生人的绝望。
他看向腕带屏幕,领取记录显示:虚无感·强度9。210·寄存时间:昨日22:47·大致区域:淮海路片区
还有一行小字:匿名用户73481的心隅日记片段:‘又是一天。设计被否了。一切毫无意义。明天继续。’
林岸久久站在原地,那种虚无感逐渐退去,却在他心中留下了奇怪的共鸣。他从未感受过如此彻底的虚无,却在其中奇异地体会到一种极致的孤独——与他这些年来守护着即将消失的书店所产生的孤独感,莫名地相似。
他鬼使神差地点击了感谢寄存者的选项,系统自动回复:心隅倡导匿名互动,已为您向寄存者发送匿名感谢。
然后他做了一件自己都无法解释的事——他走出书店,朝着淮海路方向走去。他不知道要找谁,只是凭着直觉,想要找到那个与他共享了这份虚无感的人。
3
陈曦的评审会彻底失败了。
她准备了整整三周的UX设计方案——一套全新的智能家居交互系统,简洁、高效、符合人体工学——被总监全盘否定。
太冷了,陈曦,总监说,没有人情味。我们的用户是人,不是机器。
团队里刚毕业的实习生反而获得了称赞,只因为她的设计方案加入了情感化元素——一些可爱的动画和拟物化设计。
陈曦坐在工位上,手指冰凉。她调出心隅APP,看到一条匿名感谢信息:感谢您分享的真实。它让我感到不那么孤独。
她几乎要冷笑出声。孤独?这城市有三千万人,每个人都被数据和信号包围,怎么还会孤独?她熟练地将此刻的挫败和愤怒打包寄存,强度高达8。7。
然后她再次点击随机领取。
这次涌入的情绪让她愣住:一种双手沉浸在温水中修复精密仪器的专注感,一种面对破损事物时的耐心,还有一丝完成修复时的微小满足。
这感觉与她此刻的情绪形成奇异对比。陈曦闭上眼睛,让这种情绪流淌全身。十分钟后,当体验结束时,她意外地发现自己平静了许多。
下班后,陈曦没有直接回家。那种修复感的余韵仍在,她鬼使神差地提前一站下了地铁,漫步走进一条从未走过的小街。
然后她看到了岸畔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