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开一个空文档,敲下:青瓷师父,你还好吗
又删了。
他开始失眠。工作走神。朋友约饭,他坐在角落,一句话不说。同事问他怎么了,他摇头:没事,就是有点累。
累的不是身体,是心。
他发现自己在回忆她说话的节奏——慢,但稳;像冬天里一杯温水,不烫,却能暖到胃底。
他想起她曾说:我不是什么导师,只是比你们多摔了几次跤,知道哪里有坑。
可在他心里,她早就不是导师了。
她是他在这世上,第一个被真正理解的人。
他不敢承认,却又无法否认。
而此时的另一端,沈砚,43岁,正坐在书房里,盯着AI情感分析工具的报告。她在网上隐瞒了自己的年龄,38岁比实际年龄小5岁,因为觉得年轻些会更容易找到合作者。
她关了灯,只留一盏台灯。屏幕冷光映在她脸上,像一层霜。
AI的结论很明确:双方情感依赖指数达87%,存在高风险依恋。建议:立即终止接触,避免心理纠缠。
她苦笑。
纠缠
她连他的脸都没见过。
可她知道,那种痛是真实的。
不是爱情,却比爱情更难割舍。
她想起最后一次会议,他发言时声音有点哑。她问:你还好吗
他回:还好,就是项目结束了,有点空。
她当时没多想。
现在回想,那句空,像一把钝刀,割在她心上。
她二十五岁那年,也曾这样空过。
那时她怀孕,男友跑了,工作丢了,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听着器械碰撞声,感觉自己正沉入无底冰海。她没哭,只是盯着天花板,一动不动。
后来她活下来了,结婚,创业,表面光鲜。可心底那块空,一直没填上。
直到遇见渡鸦。
他像一面镜子,照出她最不愿面对的自己——那个被伤害过、还在努力站着的女人。
她在他身上,看到自己从未实现的重新开始。
她也看到他眼里的光——那种想抓住点什么、证明自己值得被爱的执拗。
她开始害怕。
怕自己成了他的救赎幻想。
怕他把她当成理想母亲。
怕这段关系,最终变成一场互相消耗。
所以她听从了AI的建议,彻底退出项目,注销账号,转而开始写作。
她写了一篇短文,标题是:《我教了一个徒弟,然后我们消失了》。
文章没提名字,没讲细节,只写了一句话结尾:
有些相遇,像一场温柔的错位。你来的时候,我已老去;我醒的时候,你正年少。
文章发出去,没人知道她是谁。
可评论区炸了。
有人说:这不就是‘电子妈妈’吗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寄托。
有人说:我也有这样的网友,聊了三年,突然断联,像失恋,又不像。
还有人说:不是爱情,是共情。是两个孤独的人,在网络里互相照了五分钟的镜子。
她看着这些评论,手指微微发抖。
她打开AI工具,输入新的问题:如果这种关系不是危险,而是救赎呢
AI沉默了几秒,回复:情感模型无法识别‘救赎’。建议:重新评估风险等级。
她笑了,关掉页面。
原来机器再聪明,也读不懂人心的褶皱。
几天后,她收到一封匿名邮件。
没有标题,只有一个附件:一张图片。
图片里,是一块长沙窑瓷器的残片。灰白胎体,未施釉彩。碎裂的边缘,刻着几行小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