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我生君未生,君生我未老|全网最痛师徒恋,没有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结局
第一章:你像我失去的孩子|电子妈妈上线,全网破防
凌晨两点十七分,林知远盯着屏幕上那行字,手指僵在键盘上。
>
是吗那你……你像我很久前,失去的一个孩子。
窗外的风撞上玻璃,发出轻微的咚一声。空调滴水声像秒针,一下一下敲进耳膜。他猛地往后一仰,椅子发出刺耳的摩擦音,后背撞上墙壁。呼吸停了三秒。
他只是随口一提——青瓷师父,你说话的语气,特别像我幼儿园时的一个老师,像温柔大姐姐
他甚至想撤回。
可这句回复,像一把生锈的刀,直接捅进他五岁那年被塞进寄宿学校铁门的记忆里。
他五岁,哭喊声撕碎薄暮。小手抓着冰冷的铁栅栏,指甲缝里嵌进铁锈。父母头也不回地走远,背影缩成两个黑点。他不懂什么叫离婚冷静期,只尝到被彻底抛弃的滋味。尿湿的床单、夜里偷偷抹眼泪、被同学嘲笑没人要,这些事他从没对任何人讲过。
而现在,一个素未谋面的中年女人,在网络那头,用一句话,把他从十八年的壳里,硬生生扯了出来。
林知远,23岁,刚毕业,普通二本,学的是新媒体运营。现实里沉默寡言,朋友圈三年没发过一条动态。但在一个叫破茧计划的小众创业社群里,他是ID为渡鸦的活跃成员。
三个月前,他申请加入青瓷发起的线上副业项目——教素人做短视频内容变现。理由很现实:他需要钱,更需要证明自己能做成一件事。
青瓷,38岁,真实姓名未知。项目简介里只写了一句:走过弯路的人,才最懂怎么带人绕开坑。
她声音温和,语速不快,带着一种被生活磨出茧子的清醒。开会从不迟到,文档写得比谁都细,连标点都校对三遍。林知远一开始觉得她太严谨,像台精密仪器。
直到那天深夜,他卡在一个数据模型里,烦躁得想砸电脑。鬼使神差,他私聊她,发了那句关于老师的话。
然后,等来了这句——你像我失去的孩子。
他心跳如鼓,指尖发麻。这不是暧昧,不是撩拨,而是一种更沉重的东西,像深海里的回声,震得他灵魂发颤。
他没敢追问。
她也没再解释。
可从那天起,他们的对话开始多了一点工作之外的缝隙。
他问她:你小时候有没有特别怕黑
她回:有。二十五岁那年,我一个人在出租屋,整夜不敢关灯。不是怕鬼,是怕醒来发现,自己已经不存在了。
他盯着这句话看了十分钟。
他知道那种感觉。
不是抑郁,是存在感的崩塌。
他试着回:我懂。我第一次住校,躲在被窝里哭,怕哭声停了,我就真的消失了。
她沉默了很久,才回:你还活着,就是胜利。
他眼眶突然发热。
项目推进得很快。他负责内容脚本,她把控整体节奏。他写的东西她总能一眼看出情绪盲点,而她抛出的策略,他总能精准补全执行细节。像两块残缺的拼图,严丝合缝地咬合。
群里其他人说:你们俩配合得像老夫老妻。
他们一笑而过。
可只有他们知道,每一次协作,都像在彼此灵魂的裂缝里,轻轻插进一根光。
三个月,项目结束。成果远超预期,线上庆功宴热闹非凡。弹幕刷着青瓷YYDS渡鸦是隐藏大佬。
林知远看着她头像亮着,发言依旧得体,语气平和。可他注意到,她最后一条消息是:谢谢大家,我该退场了。
他手指悬在键盘上,想打一句:以后还能联系吗
最终,他点了屏蔽。
不是恨,不是怨,是怕。
怕自己越陷越深。
怕她只是他恋母情结的投射。
怕这份依赖,变成她的负担。
他记得心理学课上讲过:童年被抛弃的人,容易在成年后,把权威型女性当成替代母亲,产生非理性依恋。
他不想做那种人。
他删了社群,卸了协作软件,连她写过的文章都全网屏蔽。像一场自我放逐。
他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
可他错了。
断联第七天,他凌晨三点醒来,第一反应是摸手机。
没有新消息。
他打开一个空文档,敲下:青瓷师父,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