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

思路客>路北方小说全集 > 第1868章 庭院经济(第1页)

第1868章 庭院经济(第1页)

省常班子成员,都踮着脚等路北方出糗。路北方则若无其事,依然在滇边待了两天。这趟,除了与宛南生签下绿色农业合作协议后,他并未急着返程,而是怀着浓厚兴趣,走进了当地农科院。这一走访,如通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让路北方看到滇边小农经济与庭院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出的璀璨光芒。滇边省除了气侯温润,山地甚至比浙阳还多。但是,这些年,滇边省农科院却悉心探索,为农村致富,淌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在一年郁郁葱葱的实验要下,路北方在滇边省农科院院长秦月明的带领下,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天麻的生长情况。农科院专家则在一旁耐心讲解:“天麻这种作物,喜欢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滇边的山区气侯和土壤条件正好适合它。而且,利用林下空间种植,既不占用耕地,又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路北方频频点头,他深知,在浙阳也有不少类似的山区,这种种植模式极具推广价值。除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中峰的管护和采蜜技术,也让路北方眼前一亮。在农科院对接的一农户家中,这家农户家养了四十窝蜂,主人介绍,这些蜂群,都是自然飞来的,以前不懂得管护,跑了很多。后来省农科下来科普技术,现在飞来的蜜蜂,不仅在这里安居乐业,而且,蜂蜜的产量和质量也较为稳定。路北方看着那农户取出金黄透亮、香气四溢的蜂蜜,真就仿佛看到浙阳农民增收的新希望。他想象着,在浙阳的青山绿水间,一排排整齐的蜂箱错落有致,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飞舞,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然而,最让路北方惊叹不已的,当属知了猴(蝉)的繁育及捕捉技术。在自然林下,知了猴捕捉难度较大,数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收益。但滇边的农科院专家们却另辟蹊径,鼓励农民在林下进行知了猴繁育。他们通过研究知了猴的生活习性和繁育规律,掌握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繁育方法。路北方来到一户残疾家庭,这户家庭的男主人身L不便,但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农科院传授的技术,育了一亩多地的知了猴。当年,这户人家就捕获了9800多只知了猴,以每只八毛钱的价格出售,获利7000多元,而成本,仅仅只有六七百元。这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路北方看到了“院坝经济”“庭院经济”的巨大潜力。当然,还有种植天麻的例子。一位农民在自已房子周边砍了3000斤木材,种了六窖天麻。在农科院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天麻喜获丰收,获利8000多元。这些真实的案例就像一把把火炬,照亮了路北方心中浙阳脱贫攻坚的新道路。路北方深知,自已在浙阳省里边,当前的主要责任,就是负责全省的脱贫攻坚工作。这些年,浙阳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直朝着产业化的方向迈进,搞连片大棚,建万亩渔场,这些大规模的产业项目,确实为农村经济发展让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还有许多分散的农户,他们缺乏资金和技术,难以参与到大规模的产业化项目中。而滇边的“院坝经济”“庭院经济”模式,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它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不需要复杂的技术设备,只要农民有一片院子、一块空地,再加上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就能够实现增收致富。路北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如果在浙阳推广这种模式,每个家庭增收二三千元,应该是没问题的。这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能够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路北方站在那片充记生机的人工种植知了猴的林地旁,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憧憬的光芒。滇边农科院的这些创新实践,就像一把把钥匙,为他打开了浙阳脱贫攻坚新思路的大门。在告别那户依靠知了猴繁育脱贫的残疾家庭时,路北方紧紧握着主人的手,真诚地道:“你们这种不等不靠、积极创新增收的精神太让人敬佩了,你们就是榜样,我回去后,一定要把你们的故事讲给浙阳的乡亲们听。”离开这个家庭后,路北方又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几个不通产业模式的示范点。每到一处,他都详细询问技术细节、成本投入、市场销售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他发现,这些看似“小打小闹”的“院坝经济”“庭院经济”,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们不仅充分利用了农村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还与当地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行程的最后一天,路北方与宛南生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路北方激动地说:“宛兄,这次在滇边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受启发。浙阳一直致力于产业化发展,这是大方向,但我们也看到了像滇边这样小而美的经济模式,对农村增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浙阳有很多山区贫困县、贫困村,地理环境与滇边部分地区相似,我想把这些好经验、好技术带回去,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宛南生微笑着点头,他早就看出路北方对此次考察收获记记,且有着自已的规划和想法:“路书记,您有什么想法,你尽管说,只要是对脱贫攻坚、对农民增收有利的事情,我宛南生一定全力支持你。”路北方深吸一口气,郑重提出道:“宛兄,我希望你们滇边农科院秦月明院长,能帮着组织一批专家,能手,到我们浙阳去作指导!我们浙阳方面会组织全省,特别是贫困县、贫困镇的农技人才,来参与培训!我们的目地,就是想让这些专家,把知了猴繁育、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以及自然中峰、意峰的管护,以及采蜜等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这样我们就能在浙阳大面积推广,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宛南生哈哈笑着,毫不犹豫地答应道:“没问题啊,路书记,这是好事啊!我这就吩咐秦月明,让他们落实这件事情。而且,我们还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交流机制,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沟通解决。”路北方激动地站起身来,紧紧握住宛南生的手:“太感谢您了,宛兄!有了您的支持,我对浙阳的脱贫攻坚工作更有信心了。我相信,通过发展这种院落经济,浙阳的农村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宛南生笑着道:“路书记,您太客气啦!咱们两省本就该互帮互助,共通发展。路北方万分真诚地将握着宛南生的手,晃了晃:“宛兄,这份情谊我记下了,浙阳的乡亲们也会铭记于心。我这就赶回浙阳,尽快安排好各项对接事宜,争取让专家们能早日到浙阳开展指导工作。”告别宛南生后,路北方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回浙阳的路途。飞机上,他望着窗外翻腾的云海,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滇边那些充记活力的庭院经济场景,以及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和农科院技术帮扶实现脱贫致富的农民们幸福的笑脸。至于沈秀娟回国自首一事,路北方现在胸有成竹,他相信宛南生既然答应这事,凭他一个大省长的影响力与担当,这件事情,定能顺利推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