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放心盼盼,又不能不去上班,就让许志远在家多操点心,大惯领盼盼,她实在不放心。
许志远又观察了一天,到晚上,他看郑晓红把盼盼哄睡了,就压低声音对她说:“明天我打算把大惯送回去,她真不适合领孩子。”
郑晓红高兴了没一会儿,又愁了,“那盼盼谁领?”
“咱再找个保姆。”
就这样,许志远家又接连换了六个保姆,都是没干多久就走了,不是领不好孩子,就是年龄太小,闹着说想家。
郑晓红觉得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提建议:“要是能找个四五十岁的妇女领盼盼就好了,起码有带孩子的经验,咱也放心。”
“你不清楚农村的情况,我问过了,年龄大点的妇女家里都离不开,做饭、领孙子,家里还喂着牛、猪、鸡、鸭……大点的女孩不上学了,就都出门打工去了,只能找十五岁以下的小女孩。”
郑晓红无奈,只能低头不语。
幸好放暑假了,许志远边在家领盼盼,边打听着找保姆。
转眼又开学了,许志远仍旧没有找到合适人选。
办公室的朱老师问明情况后,帮他介绍了娘家庄上的小闺女小霞,十四、五了,看着还没长成个儿,就是个半大孩子,但她老实,而且在家领过弟弟、妹妹,许志远和郑晓红见了都很满意。
此时盼盼已经一岁零九个月,不仅会走,也会说很多话了,只半天,她就跟小霞混熟了。
中午郑晓红下班回来,看到小霞领着盼盼在大院的栅栏旁玩,小霞用发音不标准的土话教盼盼念老家土掉渣的童谣——蜗了蜗了牛,爬墙头,先出角,后出头!姥娘让我打水喂牤牛,牤牛喂得哞哞叫,牵到集上卖不掉。
见盼盼学得起劲,郑晓红听了哭笑不得。
晚上,郑晓红一脸愁容地和许志远交流此事。
“我中午下班回来就听见小霞教盼盼念乡下土掉渣的童谣,我担心盼盼学了口音,长大难改!赶紧去书店买了两本带拼音的童话书,想让小霞读给盼盼听。小霞说她没上过学,压根不识字,这咋办啊?”
“你忘了,咱家有双卡磁带收录机,你到书店买两盘童谣磁带,教会小霞用双卡收录机,让小霞每天放给盼盼听。”
“这方法不错,我明天就去买!”
有了童谣磁带后,盼盼好带多了,每次一放童谣,她就非常认真地跟着磁带学,没几天就学会了好几首童谣。
一天吃过午饭,许志远特意让盼盼把学的童谣背给爷爷听。
盼盼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地背着:“最长的城是长城,天安门后是故宫……”
背完一首又接着下一首,“小老鼠排第一,个头不大真神气!老牛第二、虎第三,兔子第四跑得欢!龙第五,蛇第六,马是老七不落后……”
她一口气背完十二生肖,许东升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抱起盼盼,在她小脸上轻轻亲了两下,“我孙女真聪明,将来肯定能超过爷爷!”
许志远看着爷孙俩融洽的模样,很是欣慰。
白天,两人去上班了,小霞就领着盼盼玩,小孩觉多,玩累了就睡觉,白天睡多了,晚上就哭闹,非让郑晓红抱着才睡,每次把她哄睡着了,只要放下就醒,后来发展到郑晓红必须抱着她在地上走着晃着,她才能入睡。
眼看郑晓红日益消瘦,许志远没办法,只能找母亲取经,“盼盼白天说话像没喝迷魂汤一样,怎么一到晚上就闹人呢?”
“三岁的小孩,娘惯的!”段秀琴说完转头看向瘦弱的盼盼,“你可喝迷魂汤吗?”
盼盼回道:“喝了!喝一大碗!”
她那认真的小模样把段秀琴和许志远都逗笑了。
郑晓红自从生了盼盼,身体越发瘦弱,加上盼盼天天晚上哭闹,她整夜睡不好,被折磨得面黄肌瘦,二十多岁的人,憔悴得像三十多。
有天,她在单位上完厕所后,刚站起身,就感觉眼前一黑,差点晕倒,幸好被工友看到,赶紧扶她到厂医院检查。
医生让她抽血化验,看过化验单后说她严重贫血,让她平时多吃些猪肝、红枣、带红衣的花生米补血。
郑晓红心里清楚,一大家子在一个锅里吃饭,不可能给她单开小灶,她只能寄希望于多攒些钱,买房搬出去住。
单位的同事韩桂荣是个热心的老大姐,她看郑晓红年纪轻轻的整天无精打采,就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建议她去医院看看。
郑晓红说:“韩大姐,我女儿快两岁了,天天晚上闹人,闹得我睡不好觉。”
韩桂荣便给她出了个主意,“你买张黄纸,在上面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路过的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然后把它贴在电线杆上,过段时间肯定能好!”
郑晓红下班回家就跟许志远说了这事,她本想尝试下。
许志远笑了,“你同事是好心,但那都是迷信,咋可能真管用呢?”
郑晓红想想也是,便就此作罢。
周末,郑晓红在自行车上装了个儿童座椅,带着盼盼出去玩,路上迎面碰到高中同学夏娟,她连忙下车跟夏娟打招呼。
夏娟看到她憔悴的模样十分惊讶,“郑晓红,你咋瘦成这样了?我差点没认出来你!”
没等郑晓红回答,盼盼奶声奶气地接过话,“都是我闹的!”
夏娟看着不到两岁的盼盼,笑着对她说:“你那么会说话,就不能别闹你妈吗?”
盼盼不说话了。
说来也巧,从那天后,盼盼每天晚上都能正常睡觉了,再也没有哭闹着让郑晓红抱着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