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虽今为主簿,但日后可是尚书右仆射。
总领百官的猛人!
“父亲,孩儿佩服。”
“您几招便将高叔父收服。”
李纶脸色一肃,提醒道:“莫胡言。”
“铭儿,做人重情义,对亲近之人尤甚,勿太功利。”
“届时,自有人追随你。”
虽语气严肃,嘴角笑意却泄露真心。
他对此颇为得意。
李铭深知父亲之意。
用不太恰当的话说,父亲李纶颇有城府。
他用的是阳谋。
在隋朝多年,李铭虽知古人对信义的看重,却仍难完全理解。
如成语“刎颈之交”。
何也?
刀架彼此脖颈,愿同赴死而无怨。
一人亡,另一人绝不独活。
古人对信义的推崇,造就了严苛的社会风气。
若失信于人,众所周知,则此人无立足之地。
官途无望,连乞丐都可唾弃。
李纶的阳谋,便是雪中送炭。
高士廉落难之际,施以援手。
接不接受,全在对方。
但若接受,辽东李氏有难时见死不救?
那高士廉怕要遗臭万年。
如周幽王,失信诸侯,终与褒姒共赴黄泉。
被后世鞭尸,成反面教材。
李铭确信高士廉已入彀中。
一来,他与长孙无垢定亲,高士廉乃舅父,宗族社会,亲情为重。
二来,李纶厚谊,高士廉若不报恩,良心难安。
三来,社会压力,失信者生不如死。
这便是李纶的阳谋。
为子谋划,慈父至此,李铭动容。
“孩儿谢父亲。”
李铭躬身,真心致谢。
李纶笑意满面,慈爱地看着李铭。
“铭儿,你自小有主见。”
“为父不知你图什么,但你那些出格之举,我都替你遮掩。”
“高士廉虽被贬,却是大才,我将此人情留给你。”
“如何用,凭你心意。”
李铭早已心知肚明。
正因如此,他虽带着前世记忆,却从未疏远父母。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倾尽宠爱。
父母之恩,深如海。
温馨在一家三口间流淌。
杨子敏笑侃:“你们父子俩,送别而已,怎如此多愁善感?”
“走,回家吧。”
“铭儿若想观音婢,随时可去,不过三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