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雨夜,苏瑾抱着一堆湿漉漉的绣品,狼狈地躲进街角一家尚未打烊的咖啡馆。门铃叮当作响,她抬头,对上一双深邃如夜的眼眸。
抱歉,我们快打烊了。男人擦拭着咖啡机,声音低沉悦耳。
就十分钟,等雨小一些就走。苏瑾抖落外套上的水珠,露出一抹歉意的笑。
男人没再说什么,转身递来一条干净毛巾。擦擦吧,别感冒了。
他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虎口处有一道浅浅的疤痕。苏瑾注意到他手腕上戴着一块价值不菲的机械表,与这间狭小咖啡馆格格不入。
谢谢。她接过毛巾,瞥见柜台后挂着一幅装裱精致的苏绣作品——一只栩栩如生的翠鸟栖在梅花枝头,针法细腻,色彩过渡自然,绝非市面上常见的机绣品。
这绣品很特别。苏瑾忍不住赞叹。
男人挑眉,你懂苏绣
略知一二。苏瑾谦虚道,没有透露自己是苏绣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这些年,真正懂行的人越来越少,她早已习惯了保持低调。
雨声淅沥,咖啡馆里飘着淡淡的咖啡香。苏瑾小心地展开自己带来的绣品,检查是否被雨水浸染。那是一幅尚未完成的《星空》,用传统的乱针绣技法表现现代天文摄影下的星云,深蓝与紫罗兰色的丝线交织,仿佛真有星光在流动。
这是你的作品男人不知何时已走到她身边,眼中闪过惊艳。
苏瑾下意识想遮掩,但已经来不及了。只是业余爱好。
用苏绣表现星空。。。很独特的创意。他俯身细看,针脚缜密,色彩过渡自然,不像业余之作。
他的评价专业得令苏瑾惊讶。抬头时,她注意到他右眼下方有一颗极小的泪痣,为他冷峻的面容添了一抹柔和。
陆昀。他突然伸出手,这家咖啡馆的老板。
苏瑾。她轻握他的手,感受到他掌心的薄茧——那不是冲泡咖啡留下的茧子,更像是长期持握某种工具形成的。
雨停了,苏瑾告辞离去。推开玻璃门的瞬间,陆昀突然开口:苏小姐,介意留个联系方式吗我有个朋友可能对你的作品感兴趣。
苏瑾犹豫片刻,还是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她需要一切可能的机会,工作室的租金已经拖欠两个月了。
回到城郊的老院子,苏瑾点亮工作台的灯。绣架上,那幅《星空》静静等待着。这是她为年度非遗创新展准备的作品,若能入选,将获得一笔可观的奖金和曝光机会。
手机震动,收到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明天下午三点,能否带作品来咖啡馆朋友想看看。——陆昀
苏瑾回复同意。无论如何,这是个机会。
第二天,苏瑾带着几幅代表作准时赴约。推开咖啡馆的门,发现今日店内挂出了暂停营业的牌子。
陆昀站在柜台后,身边是一位银发老者。苏瑾认出那是国内顶尖的艺术评论家周志远教授,心跳骤然加速。
周教授是我的恩师。陆昀简单介绍,为两人端上手冲咖啡。
周教授仔细查看了苏瑾带来的每一幅作品,不时提问关于技法和创作理念的问题。最后,他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那幅未完成的《星空》上。
传统技法与现代主题的结合,很有张力。周教授评价道,年度非遗创新展的评委主席是我旧识,我会推荐你的作品。
苏瑾惊喜得几乎说不出话。告别时,周教授先离开,陆昀送她到门口。
为什么帮我苏瑾忍不住问。
陆昀的目光掠过她带来的绣品,眼中有一丝难以捕捉的怅然。美好的事物值得被看见。明天同样的时间,方便再来一趟吗我想跟你聊聊合作的可能。
接下来的一周,苏瑾每天下午都会到陆昀的咖啡馆。他提出的合作计划令人心动——他为她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她则创作一个系列作品,准备半年后的个展。
为什么选择我苏瑾多次追问。
因为你让我想起一个人。陆昀总是这样回答,然后转移话题。
随着接触增多,苏瑾发现陆昀对苏绣的了解远超常人。他能准确说出各种针法的名称和特点,甚至能指出她作品中细微的技术瑕疵。
你以前学过刺绣某天下午,苏瑾忍不住问道。
陆昀擦拭咖啡杯的动作顿了顿,我母亲是苏绣艺人。
她现在还在从事这行吗
她去世了。陆昀的声音平静,但手中的毛巾被攥得极紧,十年前。
苏瑾轻声道歉,不敢再多问。但那天之后,陆昀似乎稍稍敞开了心扉。他开始分享一些童年记忆——如何看着母亲在绣架前工作,如何为她理线,如何被那些绚丽的丝线迷住。
母亲曾说,刺绣是时光的针脚,一针一线都是时间的具象。陆昀望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声音遥远,她最大的梦想是举办个人展览,但始终没有机会。
苏瑾的心微微揪紧。她终于明白陆昀为何愿意帮助一个近乎陌生的绣娘实现梦想。
深秋转入初冬,苏瑾的《星空》顺利完成并送展。她与陆昀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共进晚餐,聊艺术也聊生活,但陆昀始终避而不谈自己的过去。
十二月的一个雪夜,非遗创新展颁奖礼举行。苏瑾的《星空》获得创新大奖,台下掌声雷动。她寻找陆昀的身影,却发现他站在礼堂最后方,正与一位气质冷峻的中年男子低声交谈。两人的侧脸惊人地相似。
颁奖礼结束后,陆昀不见了踪影。电话无人接听,咖啡馆连续三天没有营业。苏瑾心中不安日益加剧,直到第四天收到一条简短的信息:抱歉,有些急事处理。周日下午三点老地方见。——陆昀
data-fanqie-type=pay_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