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繁殖地为内蒙新疆等地方,主要的食物是老鼠、蛤蟆,偶尔也会投机猎杀小鸟蜥蜴等小动物。
文东戴上手套,先用笼袖盖住大鵟的脑袋,然后才上手控制住这个大家伙。
等一点点的将网线择下来,文东将这只大鵟翅膀并拢,双手抓着大鵟的两只肉乎乎的爪子抱在了怀里。
这大家伙体重比大鹰还要略大一号,上手分量估摸着三斤出头的样子。
从身上羽毛的纹路颜色,可以判断这是一只至少三四岁的成年老鹰了。
文东往旁边走了几步,胳膊举起猛地发力,将其抛向空中。
这玩意儿对鹰把式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宣标本的收这玩意儿,一只还卖不上块把钱。
文东爱鹰,只取自己所需,诸如摔死回家煮了吃,或者带下山卖给标本匠人这种操作,文东是从来不屑于做的。
这里特别提一嘴,猛禽的肉也并不好吃。
再加上这鹰基本都处于生态位的顶端,掠食各种小动物,天长日久积攒起来,身上容易携带一些寄生虫或者病菌。
不是逼的没办法了,没人会去打这玩意儿身上肉的主意。
放生掉了这只成年大鵟,文东将拉网恢复原状,很快又躲到了窝棚里。
这一等,就是半上午的时间。
上午没有起风,天空万里无云一点都没有猛禽的动静。
原本还计划着,早上这个窗口期能逮到合用的鹰呢,结果计划不如变化快,除了那只放生的大鵟,其他一无所获。
转折点是到了上午十点多的时候,山风大了起来。
看雀一连几次示警,天边陆续出现了几次猛禽过境的影子。
十点半,正蹲在架杆上梳理羽毛的伯劳鸟,再次示警,蹭蹭蹭的跳到了架杆最底端的位置一动不敢动。
文东只来得及朝着天上看一眼,恰好跟背对太阳俯冲抓鸽子的猛禽来了个不约而同的对视。
给我下来!
文东瞅准时机猛地拉动拉网,再次将俯冲而下的猛禽扣在了网里。
嘎嘎嘎嘎!!
一连串的粗哑嘎嘎声响起,文东再次钻出窝棚,将扣在网里的猛禽控制住。
好嘛,长腿儿鹰没逮到,竟然打了一只鸭鹘!
看到鸭鹘俩字儿,可能绝大多数的人都一头雾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它的学名叫游隼,是隼科隼属的猛禽。
在传统的鹰猎文化当中,隼这类猛禽,驯养的玩家远不如鹰要广泛。
倒不是说它们没用,只是捕猎方式跟长腿儿鹰比,不太合用。
长腿儿鹰,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松雀鹰雀鹰、苍鹰。
它们的习性以山林隐蔽性偷袭捕猎为主,擅长短距离的高速突袭,速度快,捕猎效率高。
而被称为短腿儿鹰的隼类,代表性的猛禽有游隼、猎隼。
它们更喜欢生活在地形比较广阔的荒原、草原等区域,擅长长距离的追击,高度换速度的俯冲偷袭等。
在人的手上放猎,启动速度太慢,捕猎效率低,翼展相对更长,不擅长山林等复杂地形活动,所以单论实用的角度,这玩意儿并不是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