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生民镜》中,还有“策论选”,不登那些世家子弟写得华丽辞章,专门刊登一些匿名的、却切中时弊的短论。
例如一位叫“凉夏居士”的见解非常的特立独行,直言“天下人才,非独钟与朱门,草莽间亦有璞玉,只待雕琢”。
还有一位“青岚居士”,所言“漕运积弊非一日之寒,当裁冗员、清账目”。
甚至还有言说边防之事的,句句敏感,却又句句说在点上。
更有惹人敏感的民生故事,同样是触目惊心的小字,本文由真实故事改编。
百姓知道他们苦吗?当然知道了!
可他们如何能够反抗?谋乱的帽子扣下来,就是满门抄斩。
有一篇《田埂谣》尤其让人泪流满面,是一家子都被饿死的经历。
「农户老王种了一辈子稻子,今年官府要征收“助边粮”,每亩多收三成,老王蹲在田埂上数稻穗,穗子稀的可以数清,去年遭了蝗灾,今年又干旱,稻粒还没饱满。
里正带着差役来催粮食,他捧着半袋子瘪谷哭道,“官爷,留一口种子吧,明年还要种啊。”差役踢翻了谷袋,有些谷种掉落在地,之后又在老王家搜刮走了每一粒谷粒。
夜里老王摸黑把谷粒捡起来,他儿子蹲在旁边哼着歌谣,“稻子黄,谷入仓,官爷来,空箩筐。。。。。。”
儿子越念越大声,老王打了一下儿子,自己却在偷偷抹眼泪。
过了几日,吃观音土和树皮的老王被痛得上吊死了,手上还留着那两颗没脱皮的谷粒,妻子同一天紧随其后,儿子跑出去边哭边唱。
“稻子黄,谷入仓,官爷来,空箩筐,没爹娘。。。。。。”」
《生民镜》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顺着运河往南飘,有些成立五年不到的私塾中,一些落第书生正围着一册《生民镜》,拍着桌子叹道。
“这说的不就是我等?那年春闱,王侍郎家的公子,文章错漏百出都能中个同进士,我等的策论却连考官的面都没见着!”旁的书生纷纷应和,看他们身上的装扮,应当是纸笔成本降低之后,多了许多耕读家庭。
而江南的茶馆里,说书先生把《青云误》改成了弹词,弦子一挑,听客里的穷书生大多红了眼圈。
有人把《生民镜》誊抄下来,贴在贡院墙上,引来成群举子为官,指指点点间,竟然有了些同仇敌忾的意思。
不过半月《生民镜》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原本三十文一册的《生民镜》,因着被汇通天下控制价格不允许私自涨价,只能从黄牛手里高价收。
很多有远见的人甚至收了不少做收藏,这种知名度潜力的第一刊,日后定然会有很多人求之不得的。
就算是再印,也没有现在买的感觉了。
不过反响最大的,当然还是被无数个故事反讽的朝廷了,此时上朝时候的气氛是凝固的。
“陛下,微臣弹劾民间刊物《生民镜》,其中映射朝廷,似乎有不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