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吧。”蓝玉挥了挥手,感到心情烦躁。
这种事情,怎么流传出来的?
乾清宫内的事情,按照管家所说的,当时只有陛下、朱允炆、朱允熥、户部尚书郁新在场,那么流传出来,也只能是这四个人。
可是他们都没有流传出来的必要啊。
“想来,应该是二皇孙朱允炆殿下故意命人,把这件事情流传出来的。”
“目的就是让我等勋贵知晓新的岁俸制度,同时对朱允熥感到寒心,甚至明日朝会上反对这件事情。”
王弼倒是此时并没有喝多少。
他依旧清醒,进行着分析。
武将们只是鲁莽、冲动、脾气暴躁,但并非全部都是傻子,也不愚蠢,相反他们能从普通人做到今天这个位置,相较于寻常百姓而言,智慧并不低。
同时身处于朝堂这么多年,他们也能看出来其中的猫腻。
“就算是二皇孙殿下故意的,我们也只能照做。”
“我们也拦不住其他武将们反对。”
蓝玉淡声道,随即想了想,叹息道:“明日朝会上,反对新的岁俸制度,我等全部都要反对,知道吗?”
“不然的话,这新的岁俸制度一旦确定,允熥就彻底寒了所有开国功臣的心!”
“这对于我们也是好事,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岁俸被削减。”
蓝玉思索良久,给出了眼下最正确的决定。
王弼、周德兴、郭英三人颔首。
众人又小饮片刻,随即三人离开,陆陆续续前往其他公侯府邸,通知此事。
第二日,清晨!
奉天殿!
今日,注定是不平凡的一日,偌大的奉天殿显得气氛格外压抑,暗流涌动,很多人昨日都听说了三皇孙殿下提出的岁俸之事。
结合三皇孙殿下与淮西武将的关系,以及三皇孙殿下准备夺嫡,还有其今日要参加早朝。
怎么看。
今日的朝会上,都要发生大事!
皇帝朱元璋,高坐于上方,他身披玄衣黄裳,上衣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下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合称‘十二章纹’,头戴冕冠,冠冕前后各垂十二旒白玉珠,象征天子威仪。
朱元璋虽然已经很老了,可天子威势仍然慑人。
下方,文武百官依次站好,其中文官列于御道东侧,武官列于西侧。
文官按照一品至九品,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顺序排列。
武官按照国公、侯爷、五军都督府,各卫指挥使顺序排列。
两位皇孙今日也都来了,朱允炆位于东侧,朱允熥位于西侧,正好对应了朱允炆所代表的‘文官集体’,朱允熥所代表的‘武官集体’。
整个大明朝,每日的各种事务格外的多,自然不可能上来就商议‘公侯岁禄’之事,依旧如往常那般,文武百官上奏着大事小情。
随着各种事情上奏,朱元璋一一做出批示决定后,本来朱允熥认为要开始正事了,可今日琉球的使者到了南京,正在奉天殿外等候。
“陛下,目前琉球等诸国使臣觐见大明,航路困难,海路船舶问题严重,还请陛下赐予我们琉球船舶制造技术,海路通行技术。”
琉球使者操着生疏的中原话,向着高坐于上方的朱元璋行了琉球最为尊贵的礼节。
对此。
朱元璋略微颔首:“你在京师等候一段时日,咱会安排人手,传给你们技术的。”
琉球、倭国等国几乎隔个两三年,就会派遣使者来到大明,求取各种先进的技术。
昭昭大明,天朝上国,自然不会吝啬这些小国的请求。
琉球使者随即退下。
终于,朱元璋提起了‘公侯岁禄’的事情,他注视着下方的文武百官,眼神特意在凉国公蓝玉、定远侯王弼等淮西勋贵的身上停留了一会,然后道:
“允熥,给他们讲讲,这新的‘公侯岁禄制度’吧。”
制度是朱允熥提出来的。
自然要由朱允熥讲。
然后若是文武百官皆没有什么意见,再让户部这边进行各种细节上的补充,最终敲定新的制度的执行。
面对文武百官,朱允熥自然不会有任何的惧场,他出来将自己所创出的新的公候岁俸制度,清晰的讲述了一番。
“你们,都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