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风云再起
大魏在燕洵的铁腕治理下,渐渐恢复了生机,民生安定,国力日盛。燕北的风裹着细沙掠过草原,却不再像从前那样带着焦土的气息。牧民们赶着羊群从新修的水渠旁经过,小羊羔的咩叫声混着石磨碾青稞的声响,在金色的阳光下织成一片安宁的图景。楚乔站在瞭望台上,望着田地里弯腰劳作的百姓——他们腰间别着的不再是防身的短刀,而是收割牧草的镰刀,孩童们追着蒲公英奔跑,银铃般的笑声惊起了草窠里的蚂蚱。她抬手拂去发间的沙粒,指尖触到鬓角新添的细纹,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今年的青稞能收十万亩。燕洵的声音带着晒过阳光的暖意,他将一件毛皮坎肩披在楚乔肩头,指尖不经意间划过她锁骨处的旧疤,乌道崖的铁矿也出了新矿脉,铁匠铺的老齐头说,能多打三万副马掌。楚乔转身时,看见他腰间挂着的狼首弯刀已换上了新的刀鞘,牛皮上用金线绣着燕北的山川图——那是百姓们自发送来的谢礼。远处,新建成的学堂里传来朗朗书声,她忽然想起五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被战火焚毁的废墟。然而夜幕降临时,平静的表象下总有暗流在涌动。楚乔坐在油灯前批阅公文,烛火将她的影子投在毡帐的牛皮墙上,忽明忽暗。案头堆着的密报里,隐心营的斥候用朱砂标出陈国边境的异动:先是粮草囤积量激增,接着是铁匠铺日夜赶工的青烟,最令人心惊的,是新帝陈渊在祭天仪式上公然宣称燕北乃沃土,当为大陈之仓廪。她握着狼毫的手顿了顿,墨汁在纸上洇开一小团阴影,如同此刻压在燕北头顶的乌云。那是个狂风呼啸的午后,燕洵正在粮仓查看新收的粟米。他弯腰抓起一把金黄的谷粒,指缝间漏下的颗粒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极了当年九幽台刑场上,血滴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楚乔掀开门帘时,看见他望着远处的山脉出神,阳光穿过他指间的谷粒,在他脸上织出一片细碎的光斑。陈渊派了使者来。她将一卷竹简放在粮囤上,封泥上的陈字朱砂刺目,要我们每年进贡十万石粮食,五千匹战马。燕洵忽然捏紧了掌心的谷粒,碎屑从指缝间簌簌落下。他转身时,腰间的弯刀撞上了身后的木架,发出一声清越的鸣响。二十年前,我父亲也曾收到过类似的国书。他的声音低沉如旧铁,那时他们要的是燕北的铁矿,后来便要了我全家的命。楚乔看见他喉结滚动,当年被勒断的声带留下的淡疤在阳光下若隐若现,那是他作为质子在陈国受刑的印记。她伸手按住他的手背,触到他掌心里因常年握刀而生的老茧。三日后的黄昏,斥候的马蹄声惊散了归巢的鸟群。燕洵正在教一群少年郎练习骑射,听见马蹄声时,手中的弓箭已搭上了弦。那斥候滚鞍下马,膝盖砸在沙土里时带起一片烟尘:王爷!陈国的镇远军已到了黑水河畔,离咱们的边境只有三十里!少年们顿时哗然,握着木弓的手纷纷收紧,有几个性子急的已经想去牵马。燕洵却缓缓放下弓箭,伸手拍了拍最前排少年的肩膀——那孩子的眉眼,像极了他初到长安时的模样。慌什么他的声音平稳如深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燕北的男儿,该学会在风暴前站稳脚跟。他转身走向帅帐时,披风在身后扬起一道黑色的弧光,楚乔看见他伸手按了按腰间的弯刀,指腹摩挲过狼首图腾的眼睛——那是二十年来,每次临战前他都会做的动作。帅帐里的地图上,黑水河畔用朱砂画着醒目的箭头,像一条正在吐信的毒蛇。他们以为燕北还是当年的废墟。燕洵用匕首尖挑起陈国的战报,火光在他瞳孔里跳动,陈渊刚登基,急需一场胜仗立威,而我们。。。他忽然抬眼看向楚乔,目光如出鞘的剑,正好让他看看,被斩断的狼爪,早已重新长出了獠牙。楚乔伸手抚过地图上燕北的疆域,指尖停在雁鸣关的位置——那里新修的烽火台高耸入云,每一座都储备着足够三月之用的粮草与箭矢。帐外忽然传来战马的嘶鸣,楚乔掀起帐帘,看见暮色中的草原上,少年们已经列好了战阵。他们的甲胄虽然还是粗铁打制,却擦得锃亮,腰间的弯刀在余晖中闪着冷光。最前排的少年望见她的目光,立刻挺直了脊背,胸前的狼首护心镜随着呼吸微微起伏。楚乔忽然想起多年前的红川城,那时她带着一群老弱病残死守城门,而如今,这片土地上已经长出了新的狼群。燕洵走到她身边,并肩望向远方的地平线。风带来远处黑水河畔的隐约动静,却吹不散他眼中的坚定。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打退柔然的时候吗他忽然轻笑,声音里带着历经沧桑的释然,那时你说,燕北的百姓值得用生命守护。现在你看,他们不仅活着,还活得像模像样。楚乔转头看他,发现他眼角的纹路里竟有了几分温柔——那是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时,才会有的神情。她伸手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铠甲传来。远处,烽火台上燃起了警示的狼烟,第一缕青烟升上天空时,燕洵忽然握紧了她的指尖。这次,我们要让陈渊知道,燕北的风沙里,埋着的不是枯骨,是永远不会弯折的脊梁。他的声音混着风声,却清晰如金石,而我们。。。他转头看她,眸中倒映着将熄的夕阳,会像守护青稞一样,守护每一寸土地。楚乔望着漫天的晚霞,忽然觉得这血色的余晖不再是死亡的预兆,而是新生的号角。她握紧燕洵的手,感受着他掌心跳动的脉搏——那是与她同频的节奏,是经历过地狱之后,依然热烈的心跳。风掠过草原,带来远处百姓归家的歌谣,在即将到来的风暴前,这歌声像一根坚韧的线,将燕北的每一寸土地都缝进了他们的骨血里。楚乔也神色坚定,我们早做准备,绝不能让燕北百姓再陷入战火之中。
第2章
战前筹备
燕洵与楚乔迅速展开战前筹备。燕洵召集燕北将士,鼓舞士气,将士们,陈国妄图侵犯我们的家园,掠夺我们的土地,我们该怎么办保家卫国!拼死一战!们将士的呐喊声震天动地,士气高昂。楚乔则负责调配粮草,组织百姓转移。她穿梭于各个村落之间,安抚百姓的情绪,大家不要惊慌,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一定会保护好大家。现在,请按照安排有序转移。百姓们对楚乔信任有加,纷纷听从指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转移。与此同时,燕洵派遣多路探子,密切关注陈国军队的动向。他与楚乔根据探子传来的情报,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燕洵深知陈国军队人数众多,正面交锋恐有不利,于是决定采用诱敌深入、分而击之的策略。
data-fanqie-type=pay_tag>
第3章
边境交锋
陈国军队终于进犯燕北边境。燕洵率领燕北铁骑,在边境严阵以待。陈国将领陈烈,骑在高头大马上,看着燕北军队,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燕洵,今日便是你燕北的末日。燕洵冷笑一声,陈烈,你休要张狂,我燕北男儿岂会怕你。双方军队短兵相接,喊杀声震彻天地。燕洵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手中长刀挥舞,如虎入羊群。楚乔则带领着燕北的精锐步兵,从侧翼包抄陈国军队。陈国军队虽人数众多,但燕北军队士气高昂,作战勇猛,一时间,双方陷入僵持。就在这时,燕洵佯装败退,引陈国军队追击。陈烈不知是计,以为燕北军队不堪一击,率大军紧追不舍。燕洵将陈国军队引入了一处山谷,这里地势险要,是燕洵精心挑选的伏击地点。
第4章
山谷伏兵
陈国军队进入山谷后,燕洵一声令下,山谷两侧顿时箭如雨下。陈国军队顿时大乱,死伤惨重。陈烈这才意识到中计,但为时已晚。燕洵率燕北铁骑回师,与山谷中的伏兵前后夹击陈国军队。楚乔一马当先,冲入陈国军队中,与陈烈狭路相逢。陈烈挥舞长枪,向楚乔刺来,楚乔侧身闪过,手中利剑直逼陈烈咽喉。陈烈大惊失色,连忙抵挡。两人在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拼杀。燕北军队士气大振,奋勇杀敌。陈国军队在燕北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溃不成军。陈烈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想要突围逃跑。楚乔岂会放过他,紧追不舍。最终,楚乔一剑刺中陈烈,陈烈坠马身亡。
第5章
危机暗藏
击败陈国军队后,燕北暂时解除了危机。然而,楚乔却隐隐感到不安。她总觉得陈国此次进犯过于草率,背后似乎隐藏着更大的阴谋。燕洵虽然也有同感,但经过此战,燕北军队也需要休整,只能加强边境防御,密切关注陈国的动向。久后,燕洵收到消息,大魏朝堂上,一些老臣对他在燕北的势力日益壮大感到担忧,暗中向皇帝进谗言,企图削弱燕洵的权力。燕洵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回大魏朝堂,恐遭奸人陷害;若不回去,又恐被皇帝猜忌。楚乔看着燕洵愁眉不展,安慰道:燕洵,不要过于忧虑。我们先冷静分析,总会有应对之策。大魏如今还需要你稳定局势,皇帝应该不会轻易对我们动手。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需做好两手准备。
第6章
朝堂风云
燕洵决定亲自回大魏朝堂,向皇帝表明忠心,同时也想借此机会,了解朝中局势,化解危机。楚乔放心不下,与他一同前往。两人来到大魏都城,只见都城依旧繁华,但朝堂之上,气氛却格外压抑。燕洵进宫面圣,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威严。燕洵,你在燕北拥兵自重,可有谋反之心皇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燕洵连忙跪地,陛下明鉴,臣一心为大魏,从未有过谋反之心。燕北如今局势复杂,臣拥兵只为守护大魏边境,抵御外敌。楚乔也上前说道:陛下,燕洵王爷在燕北励精图治,使得燕北百姓安居乐业,实乃大魏之福。此次陈国进犯,燕北军队拼死抵抗,击退敌军,保卫了大魏的领土。朝堂上的大臣们,有的支持燕洵,为他说话;有的则依旧对他心存疑虑,默不作声。皇帝沉思片刻,说道:燕洵,朕暂且相信你。但你需谨记,大魏的江山,容不得任何人有不臣之心。燕洵谢恩,心中明白,这场危机并未真正解除。
第7章
真相浮现
回到燕北后,燕洵和楚乔更加谨慎。燕洵站在雁鸣关的箭楼上,指尖轻轻叩击着城墙上新砌的青砖——那是他特意命人从燕北深山开采的花岗岩,每一块都刻着工匠的名字,若有疏漏,立时可追查到人。夜风卷着关外的沙砾扑在脸上,他望着城下正在加固鹿砦的士兵,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轻响。楚乔解下披风披在他肩头,指尖拂过他腰间新添的刀伤:今日军医说,你再这么不爱惜身子,恐怕。。。比起身子,更该爱惜的是燕北的城门。燕洵打断她的话,却在转头时放柔了语气,你看这鹿砦,比去年加厚了三成,拒马桩的铁刺都淬了毒。可人心啊。。。他忽然望向东南方,那里是大魏都城的方向,比城墙更难防的,是藏在朝堂里的刀。楚乔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想起近日收到的密报,眉头不由得蹙起——那些来自京都的线报,字里行间都透着诡谲的气息。三日后的深夜,燕洵的书房里烛火摇曳。楚乔展开最新的密信,目光扫过纸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指尖忽然顿住。济安堂她抬眼看向正对着地图沉思的燕洵,就是那个每月给太医院供奉药材的商号燕洵转身时,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尊棱角分明的铁像:不止太医院。你瞧这个。他铺开另一张泛黄的地契,上面赫然盖着陈国王室的朱红印泥,半年前,济安堂在陈国边境置了二十顷良田,表面种药材,实则。。。他指尖划过地图上的虚线,连通着大魏的运粮官道。追查如同在荆棘丛中寻路。楚乔带着隐心营的精锐乔装成商队,穿梭在京都的酒肆茶楼间。她曾在城西当铺用半块和田玉换得一条线索,也曾在东大街的胭脂铺里,从老鸨的闲聊中捕捉到玄铁二字。某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当她浑身湿透地潜回燕北驻京的暗桩时,怀里紧抱着的羊皮卷上,赫然绘着陈国使臣出入丞相府的路线图。丞相、太尉、还有御林军统领。。。燕洵将三枚刻着名字的木牌拍在舆图上,烛火在他眼底跳动,像极了九幽台那场烧尽他半生的大火,当年在父皇的药里下毒的,是这三个人;如今给陈国通风报信的,还是这三个人。他忽然抓起案上的茶盏砸向墙壁,青瓷碎裂声中,楚乔看见他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那是当年被打断三根肋骨时,他都未曾露出的狠厉。最惊人的秘密藏在济安堂的地窖里。当隐心营的人炸开第三道暗门时,扑面而来的不是药材香气,而是刺鼻的硝石味。楚乔举着火折子照亮四壁,只见整面墙都码着用油纸包好的火油罐,旁边整齐堆着陈国制式的弩箭。更深处的暗格里,一份盖着丞相私印的密信摊开在积灰的石桌上,她只扫了一眼,指尖便攥得发疼:。。。。。。待燕北兵力折损过半,吾等便以勤王之名清君侧,立新帝于太庙。。。。。。他们要的不是燕北,是整个大魏。燕洵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不知何时已换上了夜行衣,腰间别着的弯刀正是当年楚乔在红川城送他的那柄。烛火将他的侧脸切出冷硬的轮廓,他抬手用匕首挑起那封密信,火光瞬间吞噬了纸页,先借陈国的刀削我的羽翼,再用清君侧的名义弑君篡位。好算计啊。。。他忽然冷笑,那笑声里混着二十年的血与恨,可惜他们忘了,燕北的狼,从来不会等着被宰。楚乔将染血的密报卷好收入袖中,听见远处传来更夫敲梆子的声音——已是三更天。她望着燕洵眼中跳动的火光,忽然想起他们在莺歌小院初见时,他还是个会在雪地里给她编花环的少年。如今他眼底的光依旧炽热,却早已从单纯的仇恨,淬炼成了护佑山河的锋芒。明日一早,我便带信回燕北。她伸手按住他握刀的手,掌心的茧子擦过他虎口的旧伤,这次,我们要连皮带骨,把这些蛀虫从大魏的根基里剜出来。燕洵忽然转身握住她的肩,指腹几乎要陷进她的皮肉:你可知,若将此事公之于众,意味着什么他盯着她的眼睛,像是要从那里寻到当年那个在猎场孤身救他的小女孩,意味着我们要与整个朝堂为敌,意味着从此以后,再无退路。楚乔抬头迎上他的目光,指尖轻轻抚过他眉骨上的旧疤——那是为了护她挡下的一剑。你忘了吗她忽然轻笑,眼中闪过狼一般的锐光,我们早就没有退路了。但至少这一次,我们是为了活着的人而战。窗外的雨越下越大,雨滴砸在青瓦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燕洵望着楚乔眼中的坚定,忽然想起燕北草原上的双生狼——它们总是并肩巡视领地,哪怕暴风雪即将来临,也会昂起头颅对着苍天怒吼。他松开手,从怀中掏出一枚狼首银哨放在她掌心,哨身刻着的生死与共四个字,是他亲自用匕首刻的。天亮之后,把消息传给乌道崖的玄甲军。他的声音低沉如战鼓,让他们做好准备,我们要让那些躲在阴沟里的老鼠,看看什么叫燕北的雷霆。楚乔握紧银哨,金属的凉意透过掌心渗进血脉。远处传来雄鸡报晓的啼鸣,她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忽然觉得这黑暗的京都,终于要迎来破晓的曙光。燕洵的身影笼罩在晨光里,他伸手替她整理被雨水打湿的鬓角,指腹擦过她耳垂时,轻声说了句只有两人能听见的话:等这一切结束,我们回燕北看雪吧。她抬头看他,发现他嘴角竟有了一丝柔和的弧度——那是历经地狱之后,终于触到希望的温度。燕洵和楚乔决定将计就计,他们故意放出假消息,称燕北军队因战事损耗严重,无力再战。陈国和那些权臣信以为真,决定再次发动进攻。燕洵和楚乔则在燕北边境设下重重埋伏,等待敌人上钩。
第8章
决战定乾坤
陈国军队再次进犯燕北,此次他们倾巢而出,妄图一举消灭燕北。燕洵立于燕北的山岗之上,玄色大氅在猎猎北风中翻卷如浪。他抬手按了按腰间的弯刀,指腹摩挲过刀柄上刻着的狼首纹路——那是燕北男儿成人礼的图腾,亦是二十年来刻进骨血里的战意。身后三万燕北铁骑静若深潭,马蹄裹着厚毡,铁甲覆着兽皮,唯有马首的猩红缨穗在暮色中凝成一片血色云翳。楚乔勒住胯下的乌骓马,指尖轻轻拂过袖中藏着的残虹剑,冰凉的触感让她想起长安城的雪,以及那些在黑暗里咬碎牙关的日子。来了。燕洵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如滚过岩层的沉雷。远处的河谷里,陈国军队的旌旗正如同毒蛇信子般蜿蜒而来,金红相间的陈字大旗被风扯得猎猎作响,铠甲折射的冷光映得天边的晚霞都碎成了金箔。楚乔眯起眼睛,看见对方先锋营的主将腰间悬着的正是当年燕北贡品中的冰蚕丝软甲,此刻却披在敌人身上耀武扬威。她握剑的手骤然收紧,指节泛起青白。当陈国军队的前军踏入河谷中央那片枯黄的芦苇荡时,燕洵忽然抬手挥剑。三支响箭破云而出,在暮色中拖出三道猩红尾迹。下一刻,两侧山崖上的滚木礌石如银河倒悬般倾泻而下,砸在河谷里发出闷雷般的轰鸣。芦苇荡里预先埋下的绊马索突然绷紧,前排战马纷纷栽倒,瞬间将狭窄的河谷堵成了血肉磨坊。燕北军队的牛角号从四面八方响起,惊得栖息在芦苇丛中的水鸟扑棱棱飞上天际,月光下,漫山遍野的黑色甲胄如潮水般漫涌而下。燕北儿郎!随我踏平贼寇!燕洵的弯刀出鞘,寒光映得他眼底的血色愈发浓烈。他双腿一夹战马,率先朝着敌阵冲去,楚乔紧随其后,残虹剑在月光下划出冷冽的弧光。两人如同一对黑色的闪电,在陈国军队的阵营里往来冲突——燕洵的弯刀专取咽喉,楚乔的剑招狠辣如狼,所过之处,甲胄碎裂声与惨叫声此起彼伏。燕北铁骑的战吼震得河谷两侧的岩石簌簌掉落,燕字大旗在夜风中翻卷,每一道褶皱里都浸着战意。陈国主将想要重整阵型,却发现退路已被燕北的重装步兵截断。那些手持陌刀的燕北汉子结成方阵,如同一堵移动的铁墙般缓缓推进,刀刃上的锯齿勾住敌人的铠甲,随手一扯便是血肉横飞。楚乔瞥见对方主将试图从侧翼突围,立刻拍马追去,残虹剑擦着对方耳际划过,削落的鬓发混着血珠飞溅在泥土里。那主将惊惶回头,正撞上燕洵弯刀劈来的凛冽刀风,瞳孔里只来得及映出那抹森冷的寒光。五更天的晨星尚未坠落时,河谷里的喊杀声渐渐平息。楚乔踩着满地狼藉走到燕洵身侧,看见他的玄色大氅已被鲜血浸透,却仍挺直脊背立在军旗之下。远处,被俘的陈国权臣被押解过来,他们华贵的锦缎长袍沾满泥浆,冠冕歪斜,再也不复昔日在朝堂上的倨傲模样。燕洵抬手用弯刀挑起为首权臣的下巴,冷笑里混着血腥味:当年在九幽台,你们可曾想过会有今日那人浑身颤抖,喉间发出不成调的呜咽。东方既白时,燕北军队开始清理战场。楚乔望着远处初升的朝阳,看见金色的光芒正一点点漫过燕北的山峦与河流。燕洵走到她身边,伸手轻轻拂去她发间的草屑,指腹擦过她脸颊上的血痕时,眼底闪过一丝心疼。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莺歌小院见面时吗他忽然轻笑,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释然,那时我以为,这一辈子都只能在仇恨里苟活。楚乔抬头看他,发现他眼角的纹路里竟有了几分暖意——那是被鲜血与战火淬炼过的温柔。以后的路,只会更难。她轻声说,指尖轻轻扣住他的掌心。远处,燕北的牧民已经赶着羊群往山下走,稚嫩的牧笛声混着战马的嘶鸣,在晨雾里织成一片安宁的图景。燕洵握紧她的手,望着这片用二十年血泪换回的土地,忽然笑出声来。但我们已经从地狱里爬出来了,还有什么可怕的他转头看她,眸中倒映着初升的朝阳,只要你在我身边,这万里山河,定要护得周全。风掠过山岗,卷起军旗上的流苏猎猎作响。楚乔望着燕洵眼中的光,忽然想起许多年前那个在九幽台浴血的少年,那时他眼中只有仇恨的烈火,而如今,那火焰已锻造成了守护的铠甲。她轻轻点头,将手更紧地攥进他的掌心——不管前路还有多少风雪,只要两人并肩而立,便如同一柄永不弯折的利剑,永远指向光明的方向。从此,燕北在燕洵和楚乔的治理下,迎来了更加繁荣昌盛的时代,他们的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