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强调,“一定要保持领先。”
第三,深化教育改革。要把航海学堂办成真正的海事大学,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不仅要教技术,”
他说,“还要培养国际视野,让学生们懂得与各国交往。”
第四,推进制度创新。要制定更加开放的政策,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海外发展。
“要让更多人分享发展红利,”
他说,“这样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正说着,又有消息传来:西洋来了一批商人,带来了新的贸易请求。
“好!”
朱瞻基说,“这是机会。让他们知道,大明是开放的,是欢迎合作的。”
他特意嘱咐:“但要注意保护我们的利益。该守住的底线要守住。”
清晨,朱瞻基早早来到了新建的海事大学。
这所在航海学堂基础上升级的学府,是他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
“殿下,”
校长杨永年迎上来,“今天是开学典礼,学生们都很期待见到您。”
大学里汇集了来自各地的莘莘学子,不仅有大明的年轻人,还有许多外国留学生。
这正是朱瞻基想要的景象——让教育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今天我想和学生们聊聊,”
他说,“听听他们对未来的想法。”
典礼上,朱瞻基没有坐在主席台上,而是走到学生中间。
这个举动立即赢得了热烈掌声。
“诸位,”
他亲切地说,“你们是大明的未来。我今天来,是想听听你们的梦想。”
一个年轻学生站起来:“我想研究新的造船技术,让我们的船队永远领先世界。”
“好!”
朱瞻基赞许地点头,“技术创新确实是关键。”
另一个外国学生用生涩的汉语说:“我想把大明的先进技术带回家乡,让两国人民都受益。”
朱瞻基更加高兴:“这正是我们办学的目的——让知识造福各国人民。”
他特意询问了学校的课程设置。
除了传统的航海技术,还增加了许多新课程:
国际贸易
海洋法律
外国语言
文化交流
科技创新
“要培养全面的人才,”
他对校长说,“不只是会开船,还要懂经营、懂管理、懂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