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

思路客>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 > 第2章 遇袭(第2页)

第2章 遇袭(第2页)

这一切行为,站在一个君主的立场上,自然无可厚非,却不是秦琼这样的人从内心里能够接受的。

又加上秦琼跟尉迟恭不同,他在一帮瓦岗旧将中的影响力甚大,即便是胸怀宽广的李世民,多多少少也会对此有些忌惮。

索性秦琼就以养伤为由,逐渐地隐退了,也从原本的从一品翼国公,变成了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

当然,戎马半生,秦琼多是身先士卒,也的确落下了一身子伤病,现在彻底变成了一头病老虎。

练武如此,修文之人也同样有类似的等级界定。

此时的修文,多以儒家为尊。

如果对应武道的明劲、暗劲、化劲、先天和通神,修文的境界依次为修身、德行、君子、立命和大儒。

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载福绥仁惟造福,敬身有道在修身。

德行,文以致用、腹有诗书、以德行事,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君子,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修文比练武更加难以进阶,除了日积月累,就要靠天赋和造化了,但凡能到君子境界的,已经无一不是一方天骄的存在了。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自然,前三者修身、德行、君子即为后天境界,而立命和大儒却是先天境界,文成大儒,亦可通神。

可惜,经过隋末唐初的大动荡,礼乐崩坏,文道不昌。

就连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孔颖达那样的人物,也只是到了半步大儒、或者叫半步文道通神的境界而已。

孔颖达,北齐后主武平五年生人,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

入唐后,任国子监祭酒,奉李世民之命,编纂五经正义,也是李唐诸位皇子南书房的主讲之一。

可惜,如此诱人的修文练武,跟李治却毫无关系,他天生就是传说中的天漏之体,半点真气也无法储存。

即便是吃了灵丹妙药,或者外人强输给他的内力,也如过纱之水、毫无存留。

在人人修炼的时代,这是这个孩子从小就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也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此时的李治却不以为然。

因为,他感受到自己的丹田之中,有两股柔柔的、暖暖的气息。

一股较弱,应当是老太监张阿难输给他的内力,一道却极强,似乎是被封在丹田之内的

那是孙思邈给他喂的,那颗护心丹化成的内力,其实也是一股能量。

李治天漏之体,浑身诸穴窍均为开放之态,这两股内力无处可去,竟然都跑到了他的丹田里。

可是,从那孩子的记忆中,李治清楚地记得,自己的丹田也是个大漏勺的存在,怎么可能存得住内力呢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治就运起了他前世练过的一门打坐之法,顿时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尽量把自己的心沉静下来。

让李治更加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他居然能看到自己的丹田

丹田之内,两道内力一黄、一白。

白者较粗且温顺的很,黄者虽细小却有些霸道,二者互不相让,似乎都想吞噬了对方

就在此时,这一黄、一白两股内力,却突然像是感到了恐惧

是的,恐惧,它们都颤抖了起来,甚至有些想逃离李治的丹田。

又是一瞬间,这两股真气却消失了,准确地说被丹田上空高悬的一物给吸走了。

那是一柄枪吗

就算是一柄枪,也是一柄袖珍的枪,长短粗细宛若中指,却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吸收了这两股真气之后,似乎更清楚了一些

这袖珍枪的无耻霸道行径,让李治很是无语。

知道了这是一个能够修炼的世界,凭借着自己的先知,以及前世那些年的积累,李治还是很有信心去将那两股内力给炼化的。

这都不叫到嘴的鸭子,而是已经进到自己身体里的内力,却硬生生被这个袖珍枪给抢走了。

话说,这个玩意儿是从哪里来的啊

似乎、好像,在之前那孩子的记忆中,根本就没有这袖珍枪的任何痕迹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